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聚樂社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聚樂社」,創設時間為清治時期,創設地點為基隆市,為一北管傳統戲曲團體。     「聚樂社」,其創設背景,乃在昔日的農業社會,一般人在結束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後,空閒時間會有很多,便需要一些活動,來打發時間。     當時的居民,認為北管應該會很適合他們,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不同的樂器,便共同湊錢,從宜蘭請來了簡文登擔任老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愈來愈覺得有興趣,便開始定期聚會練習、演出。     尤其是重大的廟會慶典時,更是竭盡全力演出,有出陣頭遊行,也有搭台粉墨登場、或是純粹排場演奏,將廟會盛況帶到最高點,掀起了一股北管熱潮。     「聚樂社」,據北管藝師游西津表示,傳說約於清治末年,「聚樂社」、得意堂本同一家,子弟大多為勞動者、工商業者。勞動者,大多是在碼頭工作的苦力;工商業者,則多是附近開設商店的老闆、攤販。     後來因為在宴會上的吃飯問題,引發不滿,子弟分裂成「聚樂社」、得意堂2組。     雖師承同人,但在使用樂器上的差異,有了福祿、西皮之別。「聚樂社」屬於福祿派,使用的樂器由葫蘆製成;「葫蘆」的音,與福祿相似,因而得名。得意堂屬於西皮派,使用的樂器以蛇皮製成;「蛇皮」的音,與西皮相近,因而得名。     子弟們甚至可以因為所屬福祿、西皮派別的差異,而發生械鬥。     北管,是在臺灣民間盛行已久的民俗戲曲之一,曾經一度風行於基隆。「聚樂社」在歷經清末、日治、戰後迄今,「聚樂社」雖仍然存在,但面臨時代的變化、外來文化的侵襲,傳統的民俗戲曲已不再受到重視,其同樣陷入了後繼無人的困境。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