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檢索
-
236北港高中鄉土文物館館藏文物:早期竹編魚籠本物件為竹編魚籠主體,呈現水壺狀,編織方式為條紋交叉編織縛紮而成,下方為方型底座,可平置於地面上,中間較寬,物件上方有一大圓型開口。魚簍為放置漁獲的器具,在捕撈魚蝦、青蛙或是釣魚時使用,籠頸處綁上細繩可繫在捕魚人的腰間隨身攜帶,籠口的設計較小且高,有一倒刺狀的蓋子,以避免漁獲入籠後從入口處跳出。北港高中文物館 2025/01/05
-
1491聽見平埔族群的「聲」命力聲音,是人類溝通最直接媒介,可以傳遞思念、故事,甚至是對先祖的崇拜。17世紀的臺南與高雄淺山地域為平埔族群生活的空間,但隨著不同族群移入,平埔族群語言與文化慢慢流失,已為當代亟需復振的語言之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2022/12/28
-
1330學甲香輦宮文化在台南學甲,每三年舉行一次的「上白礁謁祖」刈香,是當地信仰文化的重要盛事。香陣浩蕩、鼓樂齊鳴,而其中一項最吸引目光的文化特色,非「輦宮」莫屬。學甲數位機會中心曾文聰執行長 2025/06/22
-
1818在餐桌上與湯姆生相遇湯姆生在旅行紀錄中提到許多淺山風味,透過這些紀錄,我們得一窺150年前先祖們生活的現場。如今地方社群探尋食材重新創作,讓當年湯姆生在舌尖上體驗的淺山驚喜,再次感動一起生活在這座島嶼的我們。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2023/01/07
-
1263尋找消失的烏倉寮雲林縣四湖鄉曾是全台捕烏魚基地,為了能快速捕撈烏魚群,漁民會在防風林搭設「烏倉寮」,讓船員可以待在烏魚寮待命,也是四湖特有漁業文化,但隨著時代變遷,這項特有文化已經消失,為了找尋這段歷史,社區夥伴們嘗試重建,這烏倉寮也讓老一輩的長者細細回味。林煥文 2022/11/13
-
345「畫,25」走過921地震25週年畫展921地震後,藝術家孫少英以素描描繪了埔里小鎮在震災中留下的傷痕,留下時代的見證。在地震走過25年之際,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文化部支持下,特別策劃並媒合選定大埔里地區的25個地點,邀請定居或鍾愛埔里的藝術家們,重回這些歷史的傷痕地,透過畫作呈現921地震後25年的變遷。這次畫展透過藝術的力量,回顧歷史,並讓地震的記憶在新世代中傳承。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2024/10/13
-
129雲林西螺大橋文化祭帶領團隊成員前往西螺大橋文化祭 擔任西螺福興宮太平媽接駕任務 傳統的臺灣獅接駕儀式 吸引現場人潮聚焦 熱熱鬧鬧展開雲林縣老塗獅藝陣文化發展協會 2024/11/18
-
846看見溪州的記憶特產2023年11月,我們來到彰化縣溪州鄉,走進詩人吳晟打造的「純園」空間,參與為期兩天的小森林音樂節,並將溪州的在地文化與記憶帶到現場進行展示,結合文字、影像、聲音與當地物產,讓參觀者能更深入了解溪州的歷史和自然風貌,細膩地去感受與這片土地的連結。定藝文化工作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4/11/13
-
119大家來拜伯公-石光里伯公的故事這是新竹縣關西鎮石光里伯公的故事,由呂鋐墻、呂紹澄、沈朋源、呂學雲、呂紹錡、黃成俊、嚴永勝、嚴永海、嚴明玉、魏仁千、羅美文、沈聰達、戴宜妹、連日明、黎金有等人歷時數個月共同撰稿、普查完成,總共有18座伯公,其中立石伯公1座、石板伯公1座、祠型伯公1座、宮廟型伯公12座、大樹(樹頭)伯公3座。大家可以從展覽中一窺石光里伯公的故事。嚴永海/曾宏煇 2025/05/09
-
4998朴子配天宮—阿叔拉開的帷幕位於嘉義朴子的配天宮,供奉著傳說中〈請不動的媽祖〉、坐在神桌上的虎爺。近百年的靈樹不敵天災,信仰的四季蘭能否有緣再見?由電視劇《阿叔》帶起的觀光及關注。 朴子配天宮,你不可不知的神明信仰。潘玉衡 2024/01/10
-
567帶著孩子遊台江台江內海在17世紀時為台灣西南部的一座潟湖,坐落在現今安南區西側,百年來滄海桑田,由於河流改道、氣候變化等等多項因素之下,內海不再,取而代之是大片的泥灘地。這樣的泥灘地,除了闢成養殖魚塭,因為日照充足、乾濕季明顯,鹽業也成為發展重點,後來經濟轉型,鹽業不再,魚塭也逐漸廢棄,少了人為的環境反倒吸引許多候鳥嬌客,第一座以濕地為主的台江國家公園在2009年誕生,但成立的背後,有著許多的風起雲湧...廖得凱 2024/02/14
-
273放伴剝花生,重建互助共好之鄰里關係剝花生雖是輕勞動,但現今,即便是輕勞動的工作,現在幾乎全都商品化處理,農民大多直接購買挑選整理好的花生種仁,或是將自己留的花生種仁拿去工廠脫殼。 一起剝花生的景象,現在已經越來越少見,復興放伴,從輕勞動開始,重建鄰里關係,相互關心,互助共好。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