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檢索
-
945馬祖好味道年初去了一趟馬祖,深深愛上了小島上的剛與柔、人與地,最棒的是這裡的好味道。HONGXIANG 2022/10/16
-
2970地景故事:北門廣場從裡到外的百年流轉文化地理學家 Mike Crang 曾說過:「地景是不斷重複刮除的羊皮紙」。那麼,在北門廣場的羊皮紙上,能夠讀到什麼呢? 從北門及其周邊的地景出發,我們其實 能隱約地看到那臺北城誕生的由來、現代城市空間出現的所在、帝國理蕃的殖民蹤跡、北門傾頹破敗的曾經⋯⋯,那些關於北門廣場於內於外的百年流轉故事。劉學墉 2022/10/07
-
2058一個小漁港的兩個名字:東海岸的麻荖漏或成廣澳行經臺 11 線東部海岸線的小港漁港附近時,我偶然見著了與沿途鐵皮平房或是透天屋厝不同的建築樣式——那是一面巴洛克式的牆面與數根帶有弧形的柱子,共同組構出的殘垣。它靜靜地佇立於路旁,對比於車道上快速駛過的車子格外顯眼。牆面和柱身已然斑駁,上頭卻懸掛著新建的招牌,上面寫著「成廣澳文化地景」,對比的地景,隱約透露著成廣澳地區,曾經輝煌又滄桑的歷史。楊佳平 2022/10/07
-
739溪北小旅行北台南,縣市合併後有人習慣說”舊台南縣”,而在地人總自稱”溪北地區”,溪北為曾文溪以北的意思,若要再細分,還可以區別靠海的鹽分地帶或是山區,各種緣由使然,溪北地區的人文地景不若府城台南來的集中,卻如同散落的珍珠,小巧精緻的分布在各個歷史悠久的鄉鎮鄰里中,有舊洋樓改建的地區博物館,也有承襲日治辦公建築群的展覽空間,最後則是活化糖廠倉庫後的攝影特區。廖得凱 2022/10/04
-
3221漫步太平町——百年前的臺北城市景觀清末19世紀中葉臺灣開港,大稻埕成為茶業加工生產的重鎮,也因茶葉加工這項產業,至日治時期,大稻埕已經成為北臺灣最繁榮的聚落。昔日的太平町,今日的延平北路一至三段,可說是當時的現代化先驅......水瓶子 2022/09/18
-
2609花蓮車站──迷人的播送我浪漫地想像,這會是最迷人的播送:往南駛入東海岸的列車,將來都能廣播阿美族語;在知本或許應有卑南族語,搭配國語和台語;在玉里時可以適量加入布農族語。藉由火車的奔馳,語言的溫暖,帶出東海岸的繽紛和璀璨。文 劉克襄 /插畫 陳孅孅阿嬤 2022/09/17
-
2655基隆港與港都人基隆港昔日被稱為「雞籠港」、「雞籠灣」,百年前是原住民族活動的範圍。最早出現外國臉孔,則可追溯到四百年前,在和平島建造聖薩爾瓦多城為統治中心的西班牙人,不久後又被來自府城北上的荷蘭人取代。再過兩百多年後,又成為「中法戰爭」的場景之一。 今天的基隆,是台灣島除了台南之外,可將歷史溯源於幾百年前的城市。接下來,且讓我們花幾分鐘,快速穿梭百年歷史的基隆港。雨都漫步 2022/09/17
-
1884飲水思源——為台灣鞠躬盡瘁的英國人巴爾頓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發展出了全世界第一個用水系統。這些設計概念,在明治維新的背景下傳到了日本,又隨著日本統治來到臺灣。而其中,有位英國人你一定要知道,那就是威廉.巴爾頓。儘管他來台只有短短三年,卻為我們的公共衛生、都市規劃帶來深遠且重大的影響。高若熙 2022/09/17
-
26501980年代的臺北青春場景2022年,我跟四位好友(馬世芳、陳光達、許允斌、姚瑞中)在1998年集體創作的《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推出新版作品,許多年輕的讀者好奇,為何在那樣的年代,我們可以做出流傳至今、不斷再版的暢銷書。 我們想了又想,最大的助力是啟蒙我們成長的1980年代的臺北,那個時代的音樂、電影、廣告、出版和雜誌,以及城市裡的新奇店舖,啟發我們太多。透過珍藏的店家名片,帶大家進行一趟穿越時空的城市觀察之旅。黃威融 2022/09/05
-
1650審判之後:政治犯的「旅途」「被告因叛亂等案件,經本部合議審判決:OOO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各處死刑、各褫奪公權終身,其所有財產除酌留家屬必需生活費用外,全部沒收……」軍事法庭上,這些被押解的而來、被稱之為「政治犯」的人們一字排開,等待自己著命運被國家所決定。 當法槌敲下的那刻,有些人僥倖獲釋、多數人則被剝奪數月至數十年不等的自由,而還有些人則將被載往馬場町、安坑的郊外,在槍響之後,從此陰陽兩隔、不再復返,只能從檔案中窺見他們離去前的身影。張尹嚴 2022/08/26
-
1637「培養國民剛強的精神、健康的體格!」說起臺灣國家公園設立的歷史,不得不回憶起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日本是如何利用並摧殘臺灣的森林。好家在 1930 年代,美國的環境保護和公園設立思想之風吹了進來,為臺灣自然生態帶來一線生機。 就在這股潮流下,臺灣興起一陣國家公園設立運動。未料,隨著中日戰爭爆發,日本不再有資源繼續挹注此計畫,只能在 1941 年擱置⋯⋯張家綸 2022/08/26
-
2532公園裡的政治符碼──回望日治時期的臺北新公園臺北市館前路的二二八紀念公園,以往慣稱為「新公園」,漫步其中可以看到公園裡常見的「標準配備」―花草樹木、水池涼亭等等,卻也能發現從清代到當代的建築物錯落其中。這些建築反映了當時執政者的意識形態,但一個公園要從哪看出意識形態呢?那就先從公園裡最醒目的西式建築,「館前路」路名由來的「臺灣博物館」開始吧!游智勝 2022/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