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搜尋
-
北港集英社集英社,為北港地區的子弟,所發起的音樂性社團。創立的時間點有兩種說法,根據「北港朝天宮志」所記載,集英社的樂種屬於是「廣東國樂」,係在清時期即已成立的社團;另一說則是,集英社係在1930年由南管歷史更為悠久的集斌社所分,而後因南管逐漸沒落,後繼無人。現今北港地區只剩集斌社及武城閣兩大社團,並於1981年正式合併。 從集英社的曲簿來看,皆是器樂曲居多,曲目有遍地錦、水底魚、雙鳳吟、寄生草、滿庭芳、漁家樂、新百家春、二八佳人、福祿壽、福壽星、將軍令、滿堂紅、齊天樂、金連環等,多為明清小曲,工尺譜與南管系統完全不同,其實與北管的絃譜較相近。北管的絃譜是以絲竹樂合奏的樂曲,其音樂的源流有北管固有音樂,以及吸收自廣東音樂以及民間小調等,所以集英社應屬廣東音樂較為正確。此照為集英社成員集合攝於北港地方望族,陳世南宅邸的照片。
-
北港三媽轎班會過往媽祖外出繞境,都會需要能夠扛轎的信徒協助,以利外出過程平安順利,大多也都是由地方壯丁擔任。因這是一項體力耗費極大的任務,遂成立轎班會制度,經驗傳承、世代交替,地方人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轎班會每年需藉由擲筊方式選出爐主,當年的爐主需負責媽祖外出時的一切事項安排,再向班會裏頭的各個成員收錢,以完成遶境事宜。漸漸地,隨著北港朝天宮的香火鼎盛,參拜信眾越來越多,想要參與轎班會的人數也愈趨增加,最終而有六媽會的說法。 三媽轎班會正式名稱為金盛豐轎班會,成立的時間約於乾隆39年(1775)。在轎班會成立之前,轎班的召募由朝天宮廟方自行負責,並無固定人員。三媽會的出現有二種說法,一是朝天宮為了外地信徒輪流供奉,或到外地遶境,或回湄洲進香而增刻的分身。另一說法則是,三媽可能原稱三郊媽,三郊沒落後,三郊媽被簡稱三媽。三媽轎班會具有一個劃時代的意義,因後續的四媽至六媽,皆是在日治時期之後才出現。三媽會從乾隆39(1775),歷經數百年的時間,一直都維持著三個轎班會的模式運作著。另外還有一項特殊的事蹟是,由於三媽會成立的時間很早,在日據時期甚至有田產,當時經費主要來自土地租佃的收入,後因耕者有其田而讓渡給佃農。
-
馬祖中學青少年棒球隊馬祖因位於戰地前線,美軍協防而設置顧問團駐守馬祖,工作之餘推動棒球運動。 馬祖中學青少年棒球隊於1962年3月16日正式成軍,棒球隊最大的支助及教練,乃美軍顧問團肯寧漢姆少校(據吳興華:<馬祖少棒球隊瑣憶>一文稱:肯氏離馬前以升為中校)、亞塞爾、威廉姆兩士官、以及該團連絡組長翻譯官張宗揚少校。肯寧漢姆中校全力投入棒球事業,應可稱為「馬祖棒球之父」,全部器材用具及服裝均由其親赴台灣向美軍棒球協會勸募,或自費遠至琉球、香港等地購置球具,轉贈母校。肯氏曾有訓練過菲律賓、琉球、香港等地棒球隊,經驗豐富,其常講解棒球規則、訓練球技,兩位士官陪著示範訓練,張連絡官擔任翻譯,同時亦訓球練。 當時初一穿白色長格球衣稱「洋基隊」(YANKEES);就是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洋基隊」(New York YANKEES)隊名;另一隊為初二的穿黑色長格球衣稱「勇士隊」(Atlanta BRAVES),亦美國職棒大聯盟「亞特蘭大勇士隊」隊名。在當時此二隊為美國職棒大聯盟冠軍隊,作為學習的對象。 馬祖中學青少年棒球隊在台灣棒球史佔有獨特地位,早在日治時期雖在建國中學等學校已設有青少棒,但屬於日式「野球」棒球系統,而馬中青少棒除是離島外最早設立之青少棒球隊,也是由美人直接訓練教導之西方系統,使其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衍伸出時代價值。 然1964年後因經費、場地、教練等因素,棒球運動逐漸式微。直到2003年,相隔42年,連江縣才組成一支「馬祖青少棒聯隊」,由介壽、中正兩所國中學生組成。
-
馬祖家庭扶助中心1967年6月中國救助總會洽請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於連江縣南竿鄉仁愛村設立「馬祖家庭扶助中心」,1972年年併入育幼院。家扶中心旨在扶助本縣貧苦孤幼,使能獲得救總之經濟支助、醫療服務、輔導就學就業,及技藝訓練與育樂活動等服務。後隨著民生日益改善,政府對鰥寡孤獨,皆有所養,並因國際情勢之故美國撤出在台支援資源,救總於1978年6 月30 日停止援助,馬祖家扶中心暫時關閉,直到2005年連江縣育幼院院友會向連江縣政府申請立案,成立「連江縣育幼家扶協會」,其一宗旨為「回饋鄉梓、推展公益」,目前設址於連江縣南竿鄉福沃村63-1號1樓。
-
中興電影隊軍中電影放映隊隸屬馬祖守備指揮部政戰部門,1957年前後,南竿島成立「中興電影隊」,北竿及莒光則在1961年10月31日蔣中正總統華誕時成立電影放映隊及影片供應站,巡迴島上各村落放映電影供民眾欣賞。電影放映隊由鄉公所負責安排協調場地,一般選在各村平坦操場或司令台前,放映隊攜帶發電機、放映機、布幕、影片,喇叭;村民們早早吃過晚飯,攜老扶幼帶著小板凳,在螢幕前坐定,望著鼓盪飄揚的螢幕,情緒也隨著跌宕起伏,度過一個難忘的夜晚。 據馬祖日報1961年12月5日報導,南竿中興電影放映隊設在山隴,當時配置士官、兵各一員,以「16釐米電影機」(編按:應為16毫米電影機)及「35釐米灰精體電影機」(編按:應為35毫米碳精棒電影機),配置一千五百瓦特的光源燈泡放映。 早期放映的皆為黑白影片,放映面積高、寬比為 1:1.33,視覺幅度僅 35 度左右。1957年新藝綜合體及高10公尺寬20公尺的大螢幕,專機空運來馬,守備區指揮部並於舉行開幕剪綵典禮。中興電影放映隊放映的影片由影片公司發行站定期供應,每月約三至五部,當時中興電影隊再分配至離島各分站,輪流巡迴放映各島村落放映。此外,派駐南竿的美國軍事顧問團,偶爾也會至較大的村落如山隴、仁愛放映影片,也提供西洋電影分借各單位放映。1961年左右,南竿梅石中正堂電影院開幕,東引、北竿、莒光鄉也相繼開辦電影院,定期定點演出,座位、聲光、配備及影片品質也多有提升,中興電影放映隊的功能逐漸式微,終於在1970年前後撤銷編制,走入歷史。
-
虎賁康樂隊-馬祖日報1957 年 10 月,為慶祝蔣中正總統71歲生日,馬祖指揮部辦理文化康樂大競賽,由四個守備隊結合各守備區婦女組成康樂隊參賽。 依據民國46年(1957)10月22日《馬祖日報》報導,白犬守備隊虎賁康樂隊即在此背景下成立的地方康樂隊,於10月13日於西犬(西莒)勝利廣場作首次正式演出,該隊擁有輕音樂、國樂和克難隊三個樂隊,也有歌舞、雜技、相聲等表演活動。自康樂大賽結束之後,戰地康樂活動稍微沉寂,繼虎賁康樂隊之後,白犬守備隊部分喜好戲劇的部隊人員,相繼組成西犬(西莒)豫劇隊、東犬(東莒)平劇隊。由於當時並未能有經費購買相關劇碼的服裝、道具等,經費多由軍中人士自費,或以軍服、餅乾箱、洋灰紙等自行改製設計。
-
春雷康樂隊-馬祖日報依據民國46年(1957)10月13日《馬祖日報》第二版報導,春雷康樂隊的成立是為當年度10月慶祝當時的政治領袖-蔣中正誕辰所辦理的文化康樂大競賽集訓而成。成員共23名,包含北高守備隊14名男性部隊人員、地方成員及北竿鄉地方婦女隊的成員8名。隊長為武佩俠中尉,副隊長荊壽廣中尉。表演內容主要以輕音樂、國樂、歌舞、雜技等為主。於《馬祖日報》的報導寫道,成員「服裝部分統一為卡其布,別上胸章,女性燙上赫本式的燙髮。」的新式裝扮出現。除康樂大競賽外,因康樂隊的成立,從當年10月開始,部隊上的大小活動多會邀請春雷前去表演助興,成為軍中的娛樂來源。地點除了於北竿島上,南竿本島、高登島及大坵島都曾前至勞軍表演。但因演出無酬,地方民風保守,康樂隊內的婦女成員走動,導致部分流言與民怨,隔年康樂隊也隨之解散。
-
馬祖文化工作隊依據《連江縣志》文化志介紹戰地政務時期藝文發展,軍管時期,常有來自台灣的勞軍團、藝宣隊等康樂團體蒞臨馬祖演出,宣慰官兵;然因舟車勞頓,來馬時間、次數皆不固定,停駐時間亦短。馬祖政委會為了宣慰防區官兵平日訓練、構工之辛勞、鼓舞戰鬥士氣,提升文化水準,於1983 年8月18日成立「馬祖文化工作隊(簡稱文工隊)」。招募男女隊員各15名,女性隊員以政委會所屬之機關單位與學校員工為主,男性隊員由軍方徵調有演藝與樂器演奏等特殊才藝的官兵支援。文工隊成軍後一年,已至四鄉五島巡迴公演六回,大小演出計172場次,幾乎每兩天就有1場演出,有時甚至1天連趕3場;將「戰鬥的馬祖」、「團結的馬祖」、「富足的馬祖」、「整潔的馬祖」經由藝術演出,呈現給島上所有軍民及後方同胞觀賞。演出達一定水準後,除了在防區定期公演,國防部也會安排赴台至各大都會、大專院校演出,宣揚馬祖精神與戰地政務施行成果。 除了正式演出之外,文工隊員還須分散到各部隊據點帶動小型康樂活動,馬祖日報並以「以歌聲壓倒敵人的砲聲,以舞台摧毀敵人的砲台,以銀幕揭穿敵人的鐵幕」概括文工隊辛苦的演出。 1992年,隨著戰地政務的解除,馬祖藝文演出更加多元,民間傳播公司或文化團體也開始參與文藝季活動,文工隊不再肩負宣揚戰地政務之任務,在參與1993 年「大漢天聲」音樂會、1994年「馬祖心」大型舞劇〈馬祖豐年慶團圓〉演出後,不再公演,終至解散步入歷史。
-
戰鬥文藝推動委員會依據《連江縣志》文化志介紹馬祖戰地政務時期藝文發展情形,1982年10月,基於地區物質建設快速,社會風氣趨於腐化、奢侈以及中國共產黨在大陸施行文革,摧毀中華文化;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推行戰鬥文藝,成立「戰鬥文藝推動委員會」,鼓勵地區軍民參與文化建設,改善社會風氣,以振興中華文化。次年,1月24日,連江縣文化建設委員會通過縣政府文教科所提,成立「文藝基金會」。基金預定為500萬元,由政府編列預算200萬元,向地區及旅台鄉親籌募150萬元,請台灣省文化團體捐助150萬元;以銀行孳息作為年度活動經費。並通過馬祖日報所提,成立地區戰鬥文藝「雲台獎」,鼓勵文藝創作,提升軍民文藝素養。
-
連江縣南竿鄉清水教會基督教在馬祖發軔於鐵板朱家,朱家來自琅岐島,後來,撤退到台灣的衛理公會由於福州曾是該會大本營並決定在馬祖設立教堂,接收既有信眾。原本不同宗派仍留在各自聚會所,隨著1970年代信眾達到高峰後,從前清水教會兼具醫務功能,以前牧師辦公室對面就是教會醫護室,透過台灣與美國教會支援,外傷藥品資源較多;與馬港的天主教海星診所主要是護理、照護的功能不同。教會旁邊的聯合辦公大樓,以前就是馬祖廣播電台,負責對大陸播送,還曾協助教會拍攝紀錄片。軍醫院成立後,清水教會醫務移轉,以宣教為主。今教會建築是1968年由國軍協助構工建造落成的海砂屋,屬於第一座軍隊蓋的民間建築,預計2019年拆除重建。
-
連江縣南竿鄉馬祖養老院1961年(民國50年)在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與連江縣政府的籌備下,於南竿鄉仁愛村成立馬祖養老院,收容70歲以上無依老人,接受俸養。初創期間以舊房舍改建,房舍較小,收容人數以10人為限,首波進駐養老院之老人共5人來自各島,分別為南竿介壽村的陳邦亞、仁愛村的林細妹、白犬青西村的陳金保、福正村的翁鎚鎚、和北竿坂里村的王大妹。 每位受養的老者除了自身帶去的衣物與棉被等,其他所需如衣食住行、醫療衛生至壽終後的喪葬費用皆免費,每月有救濟米30公斤、榮金200元、零用金50元,而入院後可獲2套藍色斜紋布的中式衣褲。當時養老院的管理者為仁愛村村長孫熙東兼任,聘用事務員、炊事、工友各1人。於1966年6月遷至清水村新建房舍,並依據連江縣安老院設置辦法收容院民,為現今的連江縣大同之家。
-
連江縣南竿鄉馬祖育幼院1970年(民國59年),經由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第五組主任梁永章在台發起捐募,獲各界解囊響應,共計募款153萬元,設址南竿鄉馬祖村的育幼院大樓於1971年1月動工,同年9月15日竣工,11月收容第一批7至13歲孤苦無依院童60名(實際報到54名)。隔年,馬祖家庭扶助中心併入育幼院。1989年,育幼院僅剩一名院童,遂遷往清水村安老院。1993年1月8日,正式將原安老、育幼二院合併為「連江縣大同之家」,內設安老、育幼兩組。2006年大同之家將安老、育幼等業務轉移至新建之馬祖綜合福利園區,其原址建於馬祖村113號,於馬祖村往四維之山坡上。馬祖育幼院為早期馬祖地區貧困及無家可依之孩童提供一個可以安身之處,在育幼院成立至今,畢業的院友們秉持著飲水思源之心,於1981年於台灣成立連江縣育幼院院友會,持續回饋馬祖在地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