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搜尋
-
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物資供應處依據《連江縣志》之〈經濟財稅志〉所載,馬祖物資供應處最早的為物資調節處,1956年7月馬祖開始實施戰地政務,轉由聯勤經營,更名聯勤馬祖地區物資供應處。 1963年改隸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更名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物資供應處,負責馬祖之民生物資供應,及戰備物資囤儲調節。 戰地政務時期,馬祖及東引物資供應處負責平抑物價、調節供需、戰備存糧及統籌財政等任務,其業務如下: 一、物資供應:採管制與開放並行,重要民生物質為統購物資、其餘物資鼓勵商人申請採購證自行進口,管制物資均屬較為重要之民生物資,解嚴後,除臺灣菸酒、汽油、柴油仍由該處代售外,其餘物資開放民間自行進口,或輔導鄉親集資經營。 二、物資代銷:代銷馬祖酒廠各式酒類。 三、物資配銷:物資供應售價制定,呈報馬祖政委會核准實施,戰地終止後,由該處呈報連江縣政府。 四、物資申購:訂定年度及近三月銷售規劃,檢討庫存與代運量。戰地政務時期,委請陸軍外島服務處負責在臺採購、監驗、運輸。戰地政務終止後,如遇急需,得以傳真方式向貸售機關辦理增貸。 五、物資儲運:民糧由各村囤儲外,其他如黃豆油、砂糖、臺灣菸酒、塊煤、火柴、煤油、柴油等由該處及分處分別囤儲。 六、油品供應。 七、會計業務。 1992年11月戰地政務結束,全面開放商品輸入。馬祖物資供應處及東引物資供應處所屬各單位,移交福建省連江縣政府,合併更名福建省連江縣物資供銷處。2002年8月,縣議會通過「連江縣政府組織自治條例修正案」,物資供應處為裁撤單位之一,2002年12月19日,連江縣物資供銷處完成最後一次北竿送貨到家服務,結束營業,馬祖物資供銷處走入歷史。
-
連江縣婦女會連江縣婦女會成立於1957年(民國46年)12月24日。組織系統係以縣行政區域為組織基礎,縣設婦女會,鄉設分會,村設婦女組及小組。1958年始訂定組織章程,並制定其工作內容如下: 一、改善婦女生活及革除不良習慣。 二、發展婦女教育。 三、輔導婦女就業。 四、協助婦女救濟。 五、保障婦女人權。 六、培養母性道德。 七、指導有關兒童保育、婦嬰衛生及家政處理。 八、舉辦婦女互助及福利。 九、婦女運動之宣傳及推展。 十、婦女問題之研究及建議。 十一、家庭糾紛之調處。 十二、發展社會公益。 十三、敬軍勞軍之宣慰。 十四、其他本會能力所及之支援。 戰地婦女參加戰地民防為工作方針,改善民間習俗,改進家庭生活為工作宗旨。舉辦了各種訓練班、家事、縫紉、結綱、毛線編織……等,興建婦女之家,實施全面家庭訪問,辦理鄉村助產及家戶衛生訓練、發貧戶救濟衣服及大米,春節舉辦三軍慶生晚會,並組織婦女康樂隊深入碉堡勞軍。在謀求地方婦女福利方面:為改善家戶衛生,增進婦嬰健康,辦理保健員訓練,及助產工作家戶衛生講習等。 凡連江縣婦女年滿十八歲以上,均得申請為會員。婦女會原無固定之辦公處所,1978年將介壽村廢棄之海水浴場更衣室──逸園,整修為辦公處,民國75年爲擴大婦運工作而遷到介壽商場小白兔托兒所現址,後再遷至介壽村老人活動中心二樓。2006年,四月清水綜合福利園區啟用,婦女會復遷至福利園區。
-
台引航運公司(東湧航運公司)台引航運公司,成立於1992年5月,取得合法貨運台灣馬祖航線之權利,結束東引地區長達18年漁船替代貨輪「菜船」的地區現象(後來台引航運公司與東湧航運公司合併,改名東湧航運公司)。 早年地區各類民生物資均需向東引物資處申請,漁船只能載運蔬菜、瓦斯及部分物資處未承購之貨物,從東興六號開始,陸續又有數艘東興號、聯興號漁船加入貨運行列。 1983年,王易謙指揮官任職期間,為促進地方商業繁榮,先後開放 128 種民生物資自由進口,於是地方民眾相繼購置「台引一號」、「新復國號」、「東湧二號」及「東湧八號」等大艘鐵殼漁船,充當「菜船」,此時載運之物資,早已不限蔬菜,南北雜貨及各式物品均可自由進口,東引鄉商業達到鼎盛時期。 後由於政府實施外島裁軍政策,市場消費量驟減,東湧公司貨船尚需灣靠南、北竿,以增加運量,台馬間的貨運榮景,已然遠逝。
-
馬祖連江航業有限公司1996年(民國85年)6月4日,馬祖連江航業公司自連江縣公共車船管理處(簡稱車船管理處)分出,獨立經營承辦各項業務,並向經濟部立案,連江縣政府持股99.6% ,縣內四個鄉公所各持股0.1%,由縣府監督,附屬於連江縣公共車船管理處。負責全縣海上船舶經營業務,營業項目包含船舶運送、船舶代理、小船經營等三項。成立之初,由連江縣縣長曹常順兼任董事長,車船管理處處長姚醒吾兼任總經理。歷任董事長為曹常順、劉立群、陳寶官、曹以雄、曹昇華、歐陽台生、林德建、與侯全寶(107年11月9日就任至今)。
-
連江縣婦聯分會全名為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連江縣分會。婦聯會為中華民國創立一婦女組織,於1950年(民國39年)由蔣宋美齡成立,旨於團結全國婦女照顧軍眷,讓前線軍隊能專心抗戰。於民國47年3月成立並辦理成立大會,時任指揮官於成立大會提出婦聯分會未來在馬祖的三大努力目標,一為提升婦女知識水準,希望婦女都能加入民教班學習;二為輔導婦女就業,輔導婦女進行縫紉或家庭手工業等:三為堅定革命立場。 而首屆連江縣婦聯分會主任委員為連江縣縣長夫人朱南君,組織成員如下:常務委員:林好音、倪星玉、於惠、陳美金、劉桂金、陳淑瑜、邱俊金。代理總幹事倪星玉,總務股長於惠,組訓股長倪星玉兼,宣傳股長曹金嬌,慰勞股長林好音。隊長:南竿劉桂金、北竿陳賽金。組長:介壽陳淑貞、復興林蓮香、福沃曹金嬌、梅石張桂英、仁愛鄭泉金、津沙邱俊金、馬祖曹瑞英、四維陳美金、塘歧劉水仙、橋仔林雪嬌、后沃陳珠蓮、芹壁劉夢仙、坂里周春花、白沙王麗芳、東引陳桂英、東犬林淑容、西犬陳水仙。
-
連江縣四健會四健會最早創立於1902年的美國,為美國農業部的農業合作推廣體系所管理的非營利性青年組織。1952年(民國41年)台灣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引進美國四健會,並成立中華民國四健會。透過四健會訓練農村青年具備科學知識與技能。於1950年10月於連江縣正式成立連江縣四健會,並於縣府舉行成立大會,由農復會予以經費與技術的支援。 會內成員以12歲至22歲有閱讀能力的青年,以5~20人成立一作業組,由四健會聘請一義務指導員,從旁協助指導。成立籌備階段以南竿鄉為主,成立之初有介壽、復興、仁愛、津沙、珠螺等五個作業組,逐步推行於整個南竿島,隔年才率續推至北竿鄉。主要工作內容包含,一為依據議事方式定期召開作業會議,養成青年議事能力;二為提倡正當娛樂,如籃球、排球各類球類活動與比賽;三為改進產農業技術作業方法。
-
芹壁素人京劇團北竿芹壁境天后宮鐵甲元帥出名的愛看戲,幾乎每年的元帥聖誕祭典,廟方都會從臺灣請劇團赴馬演出,為元帥祝壽。國光劇團2002年於芹壁村演京劇,和居民們保持良好關係,2014年,蛙神鐵甲元帥透過扶乩表示意見,祂想看由居民親自演出的京劇,為了達成鐵甲元帥心願,國光劇團開始協力指導毫無基礎的居民們學戲,因此組成了「芹壁素人京劇團」,這個約50位鄉親自組而成的劇團,是臺灣唯一全部由素人組成京劇表演團體。2014年3月的鐵甲元帥聖誕祭典是芹壁素人劇團第一次登台演出。2015年鐵甲元帥聖誕祭典移師桃園中壢舉辦,芹壁素人劇團也首度跨海至臺灣演出。 2016年連江縣文化局特別邀請劇團赴南竿演出「龍鳳呈祥」、「秦香蓮」等戲碼,也與國光劇團專業團員一起演出「龍鳳閣」等戲曲。2018年素人團獲邀在北竿擺暝文化祭中演出「龍鳳呈祥」、「珠簾寨」兩劇碼。這些素人團員們平時利用工作之餘練習唱腔動作,2016年特別赴台接受專業的訓練與排演,2018年則是請國光劇團導演及老師來馬指導全戲排演。每次排演,「鐵甲元帥」神轎都會在舞台前方,親自到場監督團員的彩排過程,讓團員們不敢鬆散,這也表現出馬祖的神與人密切關係,他們不只是朋友,也是馬祖傳統京劇創新文化的共創者。 此圖刊載於馬祖日報,由連江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
亮島守備隊位於馬祖北竿鄉與東引鄉之間的亮島,原名浪島,島嶼面積僅0.35平方公里,島周多峭壁、地勢險要,據《莒光鄉志》記載,亮島之所以成為國軍守備據點,最初是因為1951年7月15日反共救國軍海上特種突擊中隊長李承山率6員登岸,豎起中華民國國旗,精神登岸,爾後而成國軍駐守地點;不過,初期因島上設施不足、物資補給不易,曾數度撤防,直到1965年3月17日步六十八師二○三團派加強步兵連實施「北極演習」 ,才進駐經營至今。 亮島守備隊過去為北高守備隊、北高地區指揮部管轄,目前為國內最小的國軍單位。島上經常處於缺水狀態,夜間經常限電,物資也多仰賴運補船,有另個外號稱為「外島中的外島」。
-
白團在馬祖1950年代,馬祖地區不僅有美軍顧問團進駐,日軍以白鴻亮(富田直亮)為首的「白團」也成為中華民國政府在金馬地區建設地下化軍事據點的軍師。 據《馬祖軍事據點的故事》指出,世界二次大戰後,日軍部分將領在撤離中國前曾協助中華民國對抗共產黨,像是岡村寧次與澄田睞四郎等人,後來岡村寧次在中國共產黨欲推翻中華民國政府的無罪判決時,在蔣中正等人的協助下順利回到日本。因此,1949年岡村寧次與澄田睞四郎等人便募集舊皇軍兵團將領籌組白團,欲秘密協助國民政府對抗中國共產黨。 另據林金炎整理國防部史政編譯館資料「民國50年國軍檔案〈實踐學社對馬祖視察報告案〉」,1951年美軍顧問團成立後,已到臺灣的白團以「實踐學社」在石牌據點活動,社長為蔣中正,總教官則為白鴻亮(富田直亮),由日軍軍官協助訓練國軍幹部,馬祖地區部分指揮官也曾在該社進修,如華心權、田樹樟等人。 白團曾來馬祖視察至少3次,點出馬祖海岸據點的軍事布局策略、火力運用等不足之處,也提供地下坑道建造之建議,以及野戰醫院設備不足的問題。 總之,白團對於金馬防禦軍事貢獻頗大,《馬祖軍事據點的故事》就稱「金門、馬祖的軍事設施,有六成是建築在堅固的岩石底下,這是採用日本軍事顧問的建議施作。」1969年白團解散,而白鴻亮(富田直亮)則直到1979年才回到日本,當年即逝世東京,部分骨灰骸存於臺灣的海明禪寺。
-
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縱隊海保部隊全名為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縱隊,又名東海部隊,因扼守廣闊閩浙海域,有如海上城堡,也稱海堡部隊。1949年由王調勳號召閩青成立,後則奉國防部命令擴編與更改番號,陸續稱福建人民反共突擊軍、福建省反共救國軍等,1954年解編。 《東海部隊奮鬥史錄》記載,1949年6月中國共產黨解放軍陸續攻佔南京、上海等地,在福州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授命下,王調勳於川石島成立「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縱隊」(簡稱海保部隊或東海部隊),戍守中華民國政府在閩江口列嶼的領地。該年8月中華民國失守福州,東海部隊撤守馬祖列島,王調勳率直屬部隊移駐白肯(西莒)島、屬下黃玉樹領第一支隊駐烏坵島、王仁貴領第三支隊駐防東引島、陳逸民領第三支隊副支隊駐東肯(東莒)島、其餘支隊則駐守西洋、浮鷹、四礵等島。 《東海部隊奮鬥史錄》進一步指出,1950年,原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縱隊納入閩浙沿海漁民擴編為「福建人民反共突擊軍」,開始與美軍設立的情資團體-西方公司合作執行情資與突擊行動,期間因無軍餉供給,還需自給自足,據點為於西莒青帆村。據林金炎所稱,西方公司約動員近2000人次東海部隊隊員至中國執行逾百次的情蒐與突擊行動。 後來,1951年國防部撤銷福建人民反共突擊軍與福建海上保安第一縱隊番號,原部隊由福建省反共救國軍指揮,編入於閩北地區司令部,原5縱隊則依序更名為116至120縱隊。1954年國防部裁撤福建反共救國軍、閩南閩北兩地區司令部,原部隊被撥編入國軍編制,為東海部隊傳奇畫下句點。
-
福建省反共救國軍閩北敵後工作處閩北工作處全名為「福建省反共救國軍閩北敵後工作處」,源於1954年反共救國軍閩北司令部裁撤後的新設番號,其下隊伍分處南竿島、東莒島、東引島、亮島等負責執行國防部的情報任務。 據《東海部隊奮鬥史錄》記載,1954年福建省反共救國軍閩南司令部裁撤,原福建反共救國軍閩北地區部隊(東海部隊)改編為44、45支隊,後45支隊被調臺撥編國軍第4軍。時任閩北地區司令王調勳改任福建省反共救國軍副總指揮,閩北地區副司令林蔭任福建省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高級專員兼閩北地區工作處處長。閩北地區工作處下轄5個縱隊,多數為東海部隊隊員編入。1955年閩北工作處改直隸於國防部,執行情報任務。1980年後,改處為站。 據胡依北所稱,過去閩北處代號339,與在南竿同樣直屬中央的調查站(代號338)、國防部反情組(代號717)、復興小組、戰地小組等同屬情報組織,平時會在島上走動、觀察言行可疑者,一旦嗅到匪諜氣息就會向上匯報,避免共產黨滲透馬祖政局;不過,也有因探員為升官獲高額獎金而不惜冤望民眾的情況發生。
-
基隆市書道會「基隆市書道會」,於1940年(昭和15年)5月12日創立,會館設在高砂町(今基隆市仁愛區孝二路一帶),第1屆會長顏滄海(礦業鉅子顏國年長子),主事楊石壽;根據《基隆第一:藝文篇》敘述,「基隆市書道會」為全臺第1個書法團體。 由於中、日「七七事變」後,日本在臺極力推行「皇民化運動」,「東璧書畫會」的成員,乃藉學習書法的途徑,以瀏覽歷代碑帖文字,窺探中國歷史文化,並於1939年(昭和14年)協商籌組「基隆競書會」;後來,由顏滄海出面領導,將「基隆競書會」改稱為「基隆書道會」籌備會。 「基隆市書道會」創立後,競書會、研究座談會逐月舉行,而青少年學生多達500餘人。創會不到2年,1942年(昭和17年)3月,顏滄海更獨自捐資,在基隆公會堂、同風會館,舉辦全國性書畫大展。 1944年(昭和19年),「基隆市書道會」為避戰禍,決議暫停會務工作。戰後,1955年(民國44年)發起復會,1957年(民國46年)正式向政府立案為「臺灣省基隆市書法研究會」。1989年(民國78年),第4任理事長鄭添益因病作古,而總幹事賴有福的身體出現健康問題,「基隆市書道會」不得不中斷會務。 直至1993年(民國82年)10月,再度復會,並改名回「基隆市書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