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搜尋
-
基隆市謎學研究會「基隆市謎學研究會」,以研究古中國燈謎、謎語,宏揚傳統文化為宗旨,於1963年(民國52年)6月23日創立,並在基隆第一住宅公用合作社3樓會議室,舉行成立大會,創辦人為羅慶雲,根據《基隆第一:藝文篇》敘述,「基隆市謎學研究會」為全臺第1個謎學會。 燈謎,創始於中國漢武帝時。謎語,又稱之為「隱語」,多屬文人高士的雅興,用以點綴元宵節、中秋節等民俗慶典的活動。 日治時期,日本人對於猜燈謎活動,相當忌諱,往往限制其活動,所以在當時,臺灣沒有謎學可言;然而,羅慶雲私底下仍與同好從事此活動,並蒐集中國燈謎有關的訊息,暗中推廣。 戰後,在羅慶雲擔任公職期間,偕同地方藝文界人士,向基隆市政府申請創設「基隆市謎學研究會」,才終於正式成立。「基隆市謎學研究會」分別於1964年、1971年、1981年(民國53、60、70年),出版了紀念專刊《雨港春燈》第1-3輯。 曾任「基隆市謎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多年的陳兆康,語重心長提到過:「燈謎雖是我國(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但在科技時代潮流的衝擊下,晚近幾年來,臺灣的燈謎活動又告沉寂,相當可惜……」
-
流水交通社「流水交通社」,於1921年(大正10年)成立,由流水伊助創設,經營公共馬車事業,社址位於真砂町(今基隆大沙灣一帶),為當時基隆市內唯一的交通機關。 「流水交通社」的公共馬車,起先只有1輛,後來發展成2輛;其車箱是木造的,可乘坐10餘人,車門在後面,由後門上、下車;其行駛路線,從基隆火車站至八尺門。當時,基隆地方人士稱「流水交通社」的公共馬車為「流水馬車」。 1925年(大正14年)4月,流水伊助逐漸感受到機械文明的趨勢,再加上賺了錢,因此買進自動車、取代馬車,開始經營公共巴士事業,事業蒸蒸日上,基隆地方人士稱其公共巴士為「流水巴士」;1931年(昭和6年),更購置5輛高級自動車,為當時基隆人不曾在其它地方所看過。「流水交通社」的公共巴士,可說縱橫基隆市交通網,以1932年(昭和7年)為例,每日即有15輛公共巴士,馳騁於基隆市區。 「流水交通社」於1936年(昭和11年),改制為「基隆乘合自動車株式會社」,社址在真砂町三丁目;1937年(昭和12年)4月,其被基隆市役所收購,成為市營公共巴士,而機關處仍設在真砂町三丁目。
-
基隆自動車株式會社「基隆自動車株式會社」成立於1926年(大正15年)6月28日,資本額10萬圓,社址位於基隆市旭町3之12號(今仁愛區一帶)。「基隆自動車株式會社」除了經營基隆市內哨船頭至仙洞之間的路線外,另有經營基隆至臺北路線。 起初,基隆臺北間路況不好,此路線曾中止2年;至1929年(昭和4年),縱貫公路完成,乃配備高級車,於同年8月恢復經營。由於車速快、再加上票價比鐵路便宜,因此基隆與臺北市民皆樂於搭乘。 日治時期,職業婦女出現在各種職場,可說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即使在交通業,也不例外。「基隆自動車株式會社」的女駕駛「廣田貞江」,正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廣田貞江畢業後,考入「大分縣自動車學校別府講習所」,1931年(昭和6年)11月來臺;期間,廣田貞江先當車掌小姐,至1932年(昭和7年),正式加入「基隆自動車株式會社」的駕駛行列。
-
石坂文庫「石坂文庫」,為市立基隆圖書館的前身,乃是一對外開放、供一般民眾自由閱覽的私立圖書館,創設於1909年(明治42年)10月1日,地點在今基隆市中正區義一路上(臺灣銀行基隆分行左側),由日本人石坂莊作獨資開設。 全臺第1座圖書館,為1901年(明治34年)設立的私立臺灣文庫,其經營方式,採取「會員制」,並不對外開放、讓一般民眾自由閱覽,必須繳交會費,始能進入圖書館。因此,嚴格說起來,「石坂文庫」才是全臺第1座「最平民化」的圖書館。 「石坂文庫」,其館舍為2層木造、24坪建築物;1樓為新聞雜誌閱覽室、抽煙談話室、新書陳列室、參考書陳列室,2樓則設有閱覽室、圖書目錄櫃、閱覽桌椅、6列書架的書庫;庭院內規畫有角力場、機械體操用運動設備,免費供閱覽者使用。 「石坂文庫」,其圖書庫藏來源,除了每個月撥出固定經費,採購圖書、雜誌、報刊外,石坂莊作還在各處張貼海報,鼓勵大家捐贈好書,充實書庫。據資料記載,開館時的圖書、掛圖,合計8,416冊,至1924年(大正13年),其藏書已高達19,291冊;其藏書量,僅次於當時的總督府圖書館。 「石坂文庫」,首創全臺「巡迴書庫」、「創設分館」。巡迴書庫的服務範圍,不僅遍及臺灣臺東、臺南、花蓮港等地,更遠至中國福州、廈門、日本沖繩八重山諸島,使各地的閱讀者增加。 「石坂文庫」於1924年(大正13年)10月閉館,其藏書,全數移交「基隆公益社」。1925年(大正14年)5月7日,與「公益文庫」合併,改稱「基隆文庫」,仍為一私立文庫。1932年(昭和7年)4月25日始改稱為「市立基隆圖書館」;可惜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遭到炸毀,圖書盡付一炬。1948年(民國37年)4月恢復設館,僅收回在日治時期出借的書籍,共剩數十冊。
-
北港藝閣北港藝閣也是一項能夠代表北港藝術文化的藝文活動,藝閣不僅僅是傳統花車的代表,也是北港迎媽祖中重要的要角。在早期全台灣各地都有藝閣,而且不是現今常看到的電動藝閣,而是真人藝閣,其類別也有很多包涵一般的藝閣、蜈蚣閣、龍鳳閣等。而現今擁有最具規模,且保持原本由真人扮演的藝閣就是在北港。 北港藝閣源自於北港迎媽祖時的藝陣,在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就曾寫到上元節開始連續三天舉行遶境,隊伍中藝閣有五、六十檯。 昭和8年(1933)更提到各紳商舖戶熱誠參加,藝閣約有30幾檯。隔年也有約50幾檯藝閣參與。雖然不知道當時實際的藝閣數量與有哪些單位參與,但可從中知道日治時期的北港藝閣確實規模龐大。戰後於 1965 年藝閣正式改在農曆 3 月 19 日參與迎媽祖遶境。目前藝閣遊行路線與迎媽祖路線不同,時間也從農曆 3 月 19 日起一連五天,並在農曆 3月22日當晚找來評審為這些製作精美的藝閣評比,於隔天媽祖生頒獎。
-
海濤劇團馬祖居民為來自福州的移民,為捕獲閩江口的豐饒漁產而落腳在馬祖列島,福州地區盛行的福州戲,也是馬祖人最感興趣的戲劇。 依據《連江縣傳統表演藝術資源普查計畫案》盤點表演藝術歷年發展,民國38年(1949)國軍戍守馬祖後,由於兩岸斷航,馬祖人不能再前往福州看戲,福州劇團也不能再來馬祖演出。民國39年夏,東湧(在民國45年改為「東引」)海上保安隊第一縱隊(簡稱「海保部隊」)第三支隊,支隊長王仁貴鼓勵隊員與鄉民20多人成立「海濤劇團」學習演出閩劇,並由陳瑞琛帶領前往東犬(後改為「東莒」)。40年代起,軍民各自組織閩劇團,延續福州的表演藝術,一方面自娛娛人,另方面,因應戰地政務的需要,逐漸發展出節慶與廟會的表演模式,也建立起軍民共同演出的默契。
-
海風劇團依據《連江縣傳統表演藝術資源普查計畫案》盤點表演藝術歷年發展,民國38年(1949)國軍戍守馬祖後,由於兩岸斷航,馬祖人不能再前往福州看戲,福州劇團也不能再來馬祖演出。因此40年代起,軍民各自組織閩劇團,延續福州的表演藝術,並發展出節慶與廟會的表演模式,也建立起軍民共同演出的默契。 民國40年,東湧(在民國45年改為「東引」)海上保安隊第一縱隊(簡稱「海保部隊」)第五支隊成立「海風劇團」,以表演福州戲為主,平劇、民間遊藝為輔,隊員大都來自福州、連江、長樂、林森、福清等縣市,並多為福州戲科班出身的藝人。民國44年,海保部隊因整編解散,納入國軍序列成為正規部隊,但仍保留「海風劇團」,由30幾人組成。部份成員退役後,加入臺灣的「三山閩劇團」(以福州各戲班著名演員組成,在70年代因新血不足而解散);另有退伍軍人在民國47年於馬祖組成「馬祖業餘閩劇社」,由林家馨、謝德玉指導。民國69年,桃園旅台「馬祖同鄉會」鄉親承續東海「海風劇團」的風格,成立「海豐業餘閩劇社」。
-
海豐業餘閩劇社依據《連江縣傳統表演藝術資源普查計畫案》盤點表演藝術歷年發展,民國60年代為閩劇團轉入業餘的時期,除了當地的「馬祖業餘閩劇社」之外,旅台鄉親亦陸續成立業餘閩劇社並返馬祖演出。 民國69年(1980)桃園旅台「馬祖同鄉會」鄉親,承續「海風劇團」的風格,成立「海豐業餘閩劇社」,在桃園一帶演出,演出戲碼有《雙玉牌》、《瀟湘夜雨》、《彩樓招親》、《邱玉成斬子》、《桃花宮》、《秋娟戲張鳳》等。民國72年2月,團員一行65人,由專業團員帶著多位10~15歲的學生學員,浩浩蕩蕩抵達馬祖,由復興劇校支援特技演出,人稱左手師的琴師陳亦治亦隨團踏上馬祖的土地,展開12天10餘場的巡迴演出,讓各島鄉親欣賞到睽違己久的閩劇,引發四鄉五島的看戲熱潮,喚起鄉親無數感動。 而後隨著閩劇式微,海豐業餘閩劇社維持幾年後,不得不逐漸解散。
-
馬祖文化工作隊(軍方)依據2008年連江縣政府委託雲台文化協會執行《連江縣傳統表演藝術資源普查計畫案》之成果報告,民國72年(1983)8月,在馬祖防衛指揮部趙萬富司令官、秘書長趙奠夏的極力倡導下成立「馬祖文化藝術工作隊」俗稱「文工隊」,以「歌聲壓倒敵人的砲聲、以舞台摧毀敵人的礮台,以銀幕揭穿敵人的鐵幕」為使命,地點暫借山隴介壽堂。 男隊員由軍中具有才藝士官長組成,女隊員全為馬祖籍的小姐加入,由當時馬防部政二科康樂官阮錦明先生帶領七次巡迴馬祖各離島,前哨據點:歷經風浪的顛簸與各種考驗,一年多的時間演出200多場達成鼓舞軍心的任務。 這在民風保守的馬祖是項創舉,首期成軍的女隊員背負著輿論的壓力與長官的期待,在短時間排練的歌舞才藝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民國73年4月,國防部總政戰部撥助百萬專款,添購服裝、音響、燈光、樂器等器材;民國74年,馬防部政戰主任黃偉嵩到任後,聘請「雲門舞集」指導策劃節目排練,「文工隊」呈現多面貌的表演內容,提昇了地方表演的品質。 軍方網羅作詞、作曲、編舞的人才在一片克難創造,精誠團結的戰鬥氣氛下,他們自創歌舞、自製道具,演出內容揉合東西方現代與傳統的精華,以「真、善、美」的形式表現出強烈的時代背景與熱血奔騰的人心。 民國75年7月起,「文工隊」展開台灣各縣巡迴演出並遠赴泰國、琉球等地慰問僑胞,宣揚戰地建設成果,到80年代末期才隨時代更迭而解散,昔日的女隊員有的揮別舞台,嫁作人婦,有的仍將一身經驗投入地方表演藝術,為馬祖的舞台生色流芳。
-
雲台文化協會依據2008年連江縣政府委託雲台文化協會執行《連江縣傳統表演藝術資源普查計畫案》之成果報告,民國83年(1994)6月立委曹爾忠先生發起「鄉音、鄉親、鄉情」活動,邀請中國大陸「福州閩劇一團」蒞臨馬祖,於山隴介壽堂公演,由潘建國、翁玉峰、劉潤南、李寶玉、林克武、陳其平等熱愛戲曲的地方人士擔任義工,協助劇場管理、劇目選擇、座位安排。民國84年11月曹立委再度號召原工作人員,舉辦「鄉土情懷文化心」活動,邀請「福建省閩劇實驗劇團」來馬演出,民眾爭相入座,場場爆滿,由於在幾次活動中,見到鄉親對閩劇的熱情,潘建國、翁玉峰一行人深感文化傳承之重要,於是決定登高一呼尋求同好,走上振興傳統戲曲及歌謠之路。 民國85年3月8日,「雲台工作室」成立,並於86年婦女節推出「三月的禮讚」,由地方婦女、學生演出地方曲藝「賣蟟囝」、「拍錢套」、「真鳥囝」、「月光光」等童謠,日漸式微的母語歌謠重現,令地方鄉親感動不已,此後「雲台工作室」便不斷協辦與福建的戲曲交流活動,同時也配合地方文化活動演出。民國87年「雲台工作室」為培訓地方閩劇人才,著手組團以「雲台樂府」為名,招募團員共33人,多為公教人員及婦女鄉親,利用閒暇之餘每周三、五夜間於馬祖村原天主教寶血幼稚園地,進行團練、研討聚會。 為將關注的範圍,從表演藝術擴展到整個馬祖文化,雲台創辦群遂於民國88年6月30日,將組織正式立案為「雲台文化協會」沿用原天主堂寶血幼稚園場地運作與研習。其間因人員退休、調職等因素,呈現青黃不接、沉寂一段時間。去年(107)歲末,「雲台」遷至原軍方幹訓班山隴中山堂,經文化處整修後的空間提供使用,持續投入馬祖在地文化的收集,培訓、創作、表演及推廣等工作。
-
馬祖鼓板協會依據2008年連江縣政府委託雲台文化協會執行《連江縣傳統表演藝術資源普查計畫案》之成果報告,鼓板樂源自福建,常於廟會酬神時演奏,因先民移居而傳入馬祖,而後發展多種由派,成為極具地方特色的樂種。懷著對鼓板樂與鄉土的熱忱,原任教於馬祖高中現已退休的陳崇順老師,自民國85年起,便赴馬祖各國中小進行鼓板教學研習。隨即將所蒐集整理的部分馬祖鼓板樂譜正式出版,內容包括:復興〈牛角〉鼓板,山隴鼓板,以及北竿鄉的芹壁鼓板。書中清楚標示各村鼓板的節奏,各項樂器的打法及讀音,並以羅馬拼音加強其國際性與可讀性,使得鼓譜生命得以延續以廣為流傳。 民國87年12月7日為更有計畫的發揚鼓板樂,陳崇順成立「馬祖鼓板樂團」並出任團長,除了更密集地研習馬祖各村鼓譜板法,同時配合地方文化慶典活動,展開一連串的鼓板演出,頗受好評。在樂團發展經年後,陳崇順深感整合馬祖各島各鄉鼓板樂的重要性,基於傳承鼓板樂,保留馬祖獨特文化的觀念,在曹常永、李寶玉、賀廣義、陳敬孝、陳松梗等人熱心奔走下,遂於民國90年11月16日成立「馬祖鼓板協會」陳崇順當選創會理事長,希望藉由協會的成立,一起協力合作發揚馬祖特有的鼓板文化,努力讓馬祖樂從民間遊藝的框架下,走出另一片藝術表演天地。
-
連江縣鄉土語言推動小組依據《連江縣傳統表演藝術資源普查計畫案》所整理之傳統藝術普查表,「連江縣鄉土語言推動小組」為馬祖方言及童謠的保存團體,其創立源90學年度起,連江縣各國中小開始實施鄉土語言課程,國中為選修,國小則為正式課程。 由於連江縣馬祖地區為全國唯一說福州語方言的地區,要推動鄉土語言課程,最大的困難在於教材與師資的缺乏,因此連江縣鄉土語言推動小組於民國90年(2001)成立,小組成員由南北竿各校校長及母語種子教師所組成,召集人則為連江縣中正國中小校長何劍飛、陳元利擔任,由中正國中小負責承辦鄉土教育專案。推動小組的主要任務包括培訓國中小福州語種子教師、從事教學研究工作、評鑑鄉土語言課程目標及教材試教情形等,以及完成國小一到六年級(1-12冊)的福州語課本(含教學CD及教師手冊),編印出版後提供給縣內各學校教學使用,是全世界第一套關於福州語的教材。 此外,另廣邀各界專業人士進行馬祖童謠的填詞、譜曲工作,以童謠做為馬祖孩童學習地方母語的啟蒙,民國94年出版馬祖童謠《月光光》,為第一本由馬祖小孩錄音教唱的童謠書籍,也是國小鄉土語言教學的補充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