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搜尋
-
連江縣南竿鄉藝術文化宣傳隊依據《連江縣傳統表演藝術資源普查計畫案》盤點表演藝術歷年發展,民國50年代的馬祖各軍營陸續成立康樂隊,也倡導民眾加入演出,各鄉鄉公所亦成立非軍方的藝宣隊組織。 民國58年(1969)初春,南竿鄉公所成立「連江縣南竿鄉藝術文化宣傳隊」,簡稱「藝宣隊」,以演福州戲為主,兼演唱時代歌曲及文康表演,成員有3、40名,練習場地在山隴新街之原介壽村公所,表演時會搭戲臺演出, 民國58年10月10日為慶祝國慶日,南竿藝宣隊在南竿鄉長潘輔及隊長陳應城的帶領下,於山隴介壽堂演出兩場,特地請閩劇名伶陳湘琴女士及在閩劇界輩份甚高、人稱「左手師」的陳亦治先生,由臺來馬指導戲曲及音樂。 本地擔任戲曲編導者吳璋,原為海保部隊「海風劇團」的臺柱,時任介壽村村幹事,文場有翁永祥(南胡),林柏賡(南胡),陳旭東(南胡),李益豪(笛、簫、嗩吶);武場是陳須明(司鼓),李作舟(小鑼、鑼),劉增銘(鈸);其它工作人員,包括跑龍套的陳依富、孫富貴、負責服務的姜長青,和檢場的邱英鑼。 藝宣隊活躍到民國59年,為地方表演藝術帶來深遠的影響。
-
國樂研習社依據《連江縣傳統表演藝術資源普查計畫案》盤點致力於傳統表演藝術的推廣之團體,在國樂社團部分,最早為民國62年(1973),為宏揚固有文化、發揚國粹,於介壽國小成立國樂隊,後因教師難聘而暫停。 民國73年,時任連江縣縣長賴宗煙指示社教館成立「國樂研習社」,以提昇生活品質、負責推廣音樂教育。國樂器分吹管類、擦弦類、彈撥類、敲擊類四大類;研習樂藝項目包括樂律、樂理、樂曲、樂器等。 直至民國74年1月6日,國樂研習社正式成立,由陳永裕兼任指導,之後周象耕專任指導學員研習。每週二、五晚上及星期日下午為研習時間,當時加入研習學員計有40餘人,其中25名學員有配慶典演出的水準,如李寶玉、張鶯金、曹黛玲、陳鏡清等人。
-
連江縣合唱團依據2008年連江縣政府委託雲台文化協會執行《連江縣傳統表演藝術資源普查計畫案》之成果報告,民國78年10月21日,縣府文教科成立「連江縣合唱團」由馬中教師陳崇順擔任指揮。介壽國小林翠玉老師負責伴奏。草創之初由於團員們分別來自各機關單位,文教科長林星寶奔走協調,馬中翁玉峰老師協助分部教唱,順利排出固定練習時間,同年12月14日,縣合唱團初試啼聲,參加防區首屆合唱觀摩比賽,參與觀摩演出的合唱團共有六支,分別來自民間及各部隊,有:後指部合唱團、砲指部合唱團、連江縣合唱團、成功合唱團(東守備隊)、大牛合唱團(西守備隊)、雲台合唱團,連江縣合唱團以「草原情歌」、「建設大中華」、「國家」三首曲子,獲最優獎。 民國78年以後,縣政府陸續有合唱團籌組,但持續時間短暫公演機會不多,也未有常設性組織。至民國83年民選縣長曹常順上任,成立「連江縣婦女合唱團」,使婦女朋友有正當休閒及交流的團體並發揚地方文化。民國92年9月,陳雪生縣長任內,社教館館長邱金寶主導成立「馬祖合唱團」以宣揚馬祖文化,提升音樂水準為宗旨,成為台澎金馬地區唯一以馬祖話(福州語)演唱的合唱團體,並延聘從事音樂教學工作超過三十年的陳秀敏老師擔任指揮兼伴奏,每週定期練唱,團員素質整齊、默契極佳,除了在地區四鄉五島慶典活動演出之外,並遠赴台灣、馬來西亞、大陸等地交流演出。
-
北港王振記在「臺灣私法債權編」有以下記載:「立賣糖間內器椇字人張雲鵬,有承祖父張立興建置糖間內器椇大小物件,錄明在後。今因生理停罷,乏銀別創,願將所存器椇盡行發賣。先盡問叔兄弟侄,不肯承受;外托中引就,賣與郡內王振記、連豐記公同出頭承買,…一賣千休,日後不敢異言生端,亦不敢言及找贖。」 這裡多次提及的王振記是當時北港相當有名望的仕紳家族。王文章,從事航運生意,在北港開設船頭行,店名便為王振記,負責載運蔗糖等貨物出口。後因北港溪河道淤淺,航運功能漸失,日治時期,海關撤站,因此傳到下一代王明輝時,王振記已不再從事運輸工作。當時,北港為著名的交通及宗教聖地,往來的商旅頗多,王明輝念頭一轉,繼而與兄弟在北港當地合開客棧,由王明輝擔任店東,店名依舊為王振記,日後才轉為經營香燭店。 王明輝頗熱心宗教事務,自大正10年(1921)起,朝天宮由地方紳商主倡成立信徒代表大會,推選管理委員,並訂立北港朝天宮管理委員會管理章程及北港朝天宮管理委員會辦事細則,當時王明輝即擔任北港朝天宮第一、二屆的管理委員,自大正10年(1921)3月擔任祭祀委員至大正13年(1924)5月才辭職。
-
基隆復旦吟社「復旦吟社」,為一傳統漢詩詩社,與網珊吟社同樣創立於1926年(大正15年),社長顏受謙,主要社員有:詹心正、許子修、林金生、李碧山、蔣萬益、李天慶……等人。地點在基隆市。 詩人們的聯誼活動,莫過於參加詩社的擊缽吟詩會,但在日治初期,基隆地區仍未有詩社的組織,雨港雅好吟詠的詩人,都參加「臺北瀛社」(創立於1909年,明治42年),如地方名人許梓桑、顏雲年。 而「臺北瀛社」每年分4季開詩會,其中一季必在基隆市舉行,因而促成日治中期、晚期基隆詩社的林立成果。「復旦吟社」即是其一詩社。 在「基隆郡」行政管轄時期,基隆市區,新成立「復旦吟社」、網珊吟社、月曜吟社以外,在鄰近郊區,也創立了雙溪吟社、平溪吟社。 「復旦吟社」,其詩社活動,一直持續到1960年代(民國50年代)為止;因前輩调零,未能吸收新血,終至畫下句點。當時的雨港傳統詩社,只剩「大同吟社」繼續營運。
-
大同吟社「大同吟社」,為一傳統漢詩詩社,創辦於1931年(昭和6年),地點在基隆市。社長為許梓桑,主要社員有陳庭瑞、蔡景福、王金火、張添進、黃景岳、張鶴年、簡穆如、陳其寅等人。每月開擊缽吟例會一次。 1936年(昭和11年),「大同吟社」發起「跨縣市的詩社聯誼活動」邀請九份奎山吟社、雙溪貂山吟社,合組詩會聯誼,3社鼎足,遂名為「鼎社」。至1941年(昭和16年),頭城登瀛吟社也來加盟。每年四季輪值聯吟,直至二戰後期才暫告結束。「大同吟社」在日治後期,扮演推動基隆古典文學最重要的角色。 戰後,雨港傳統詩社多數已結束活動,初期僅有復旦吟社、「大同吟社」2家尚有舉辦簡單的詩社活動。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大同吟社」首任社長許梓桑羽化後,公推陳其寅擔任第2任社長。 1962年(民國51年)3月,「大同吟社」原社址翻建大樓竣工,陳其寅將作為社址的商號「德昌行」又取一雅稱,名其樓為「懷德樓」;並敬邀當年全國藝文界大老暨社員請人代表等數10位、地方政要名人蒞臨參加,同時,舉辦擊缽吟詩會,為戰後以來,雨港詩壇最大的蘭亭盛會。 1960年代(民國50年代)末期,復旦吟社也因前輩调零,未能吸收新血,終至畫下句點。當時的雨港傳統詩社,只剩「大同吟社」繼續營運,並努力與北臺灣各地詩社聯誼活動。
-
臺灣繪畫研究所「臺灣繪畫研究所」,成立於1929年(昭和4年)7月1日,由倪蔣懷出資,聘請石川欽一郎為指導老師。成立地點,在臺北圓環附近,為當時的鬧區;研究所的設備齊全。 其成立宗旨,乃希望擴大一般青年參與學畫;其組織性質,即類似今天的補習班。 倪蔣懷為了培育臺灣的美術人才,經過5個多月的籌備,並且在報紙上登廣告招生。「臺灣繪畫研究所」開課後,石川欽一郎、陳植棋、楊三郎、藍蔭鼎等當時在臺的著名畫家,都曾在該此任教;而洪瑞麟、張萬傳、陳德旺等人,都曾在此接受指導。 「臺灣繪畫研究所」,其經營期間的光景:洪瑞麟、陳德旺、張萬傳等晚輩,來這裡學素描;陳植琪每逢暑假,便返臺來研究所,與大家分享日本畫壇見聞…… 由於,當時的繪畫風氣,並未被社會所接受,「臺灣繪畫研究所」經營困難,於1931年結束經營。不過曾在此上過課的學生,後來都成為臺灣美術的開路先鋒,「臺灣繪畫研究所」在臺灣美術史上,有其特殊的意義。
-
臺灣水彩畫會「臺灣水彩畫會」,1927年(昭和2年)10月成立,由石川欽一郎、石井柏亭、真野紀太郎、三宅克己、倪蔣懷、藍蔭鼎、片瀨弘7人發起,倪蔣懷出資,石川欽一郎作為指導老師。成立地點,在臺北市中正區鐵路飯店,為當時最豪華的一座飯店。 「臺灣水彩畫會」,其成立宗旨,為推廣水彩畫,並期待將來能召開各種展覽會、演講,促進大眾繪畫技巧的進步。 1927年(昭和2年)11月26日,至28日,「臺灣水彩畫會」在臺北高田商會樓上,舉行第1次展覽會;同時與「日本水彩畫會」合作,展出日本水彩畫家作品。此次展覽,有望月省三、真野紀太郎,林有徵、簡綽然、片瀨弘、倪蔣懷、陳英聲、葉火城等人的創作,共163件的作品展出。 「臺灣水彩畫會」,其展出經費,由倪蔣懷獨資贊助,包括印刷費、場地費、招待費等。 1932年(昭和7年),由於石川欽一郎準備返回東京,結束在臺生活;而在他返鄉後,水彩畫在臺展中的影響力,也隨之大幅縮減。「臺灣水彩畫會」至1933年(昭和8年)停止活動,宣告結束。 「臺灣水彩畫會」,在1933年(昭和8年)以前,共展出了7回展覽。
-
東壁書畫會「東壁書畫會」,創立於1933年(昭和8年)6月,正式創立地點在今基隆市仁愛區忠二路,由基隆人氏塗川河、李碧山、羅慶雲3人發起並成立。 「東壁書畫會」,其創立背景,乃1920年代(大正9年-昭和4年間)開始,以臺籍為主的地區性書畫學會紛紛成立,至1930年代(昭和5-14年間),臺灣各地團體性、個人性的書畫會、或書道會的組織,發展更是昌盛。 立會之初,由塗、李2位單擬創設趣意書,二林草擬會章,羅氏對外招募會員;當時,成立書畫會乃是基隆臺籍書家的創舉,因此有意願參加者眾多。1933年(昭和8年)7月,即於高砂公園綠廊、基隆同風會館,召開2次籌備會,檢討會章。 同年秋天,在高砂樓(今忠二路)正式舉行成立大會,公推倪蔣懷為會長,塗川河、李碧山、林成基、羅慶雲4人為幹事,聘曹秋圃、許梓桑、范昆輝為顧問,「東壁書畫會」於焉誕生。 1938年(昭和13年)5月,「東壁書畫會」在基隆雙葉町(今仁一路)倪蔣懷府上,舉行第1次會員習作展。1938年(昭和13年)7月,在旭川町(今孝二路)勝家縫紉車公司基隆分銷處,舉行第2次會員習作展。1938年(昭和13年)9月,在基隆「同風會館」舉行第3次會員習作展,會員習作展出頗受好評,是以企劃舉辦「全國展」,並邀請當時新秀李天慶(普同)加入。 1939年(昭和14年)春,於「同風會館」召開「皇軍慰問第1回全國(日本)書畫展覽會」,議決以會長倪蔣懷為全國展大會會長;展覽時間,訂於9月16至17日,展覽地點,於「基隆公會堂」舉行展出。這是日治時期,第1次在基隆由臺籍書畫家辦理的全國書畫展。 1939年(昭和14年)11月後,因加入會員過多,為便於擴張組織活動,遂改組為「基隆書道會」,為臺灣第一個書法團體。
-
聚樂社「聚樂社」,創設時間為清治時期,創設地點為基隆市,為一北管傳統戲曲團體。 「聚樂社」,其創設背景,乃在昔日的農業社會,一般人在結束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後,空閒時間會有很多,便需要一些活動,來打發時間。 當時的居民,認為北管應該會很適合他們,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不同的樂器,便共同湊錢,從宜蘭請來了簡文登擔任老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愈來愈覺得有興趣,便開始定期聚會練習、演出。 尤其是重大的廟會慶典時,更是竭盡全力演出,有出陣頭遊行,也有搭台粉墨登場、或是純粹排場演奏,將廟會盛況帶到最高點,掀起了一股北管熱潮。 「聚樂社」,據北管藝師游西津表示,傳說約於清治末年,「聚樂社」、得意堂本同一家,子弟大多為勞動者、工商業者。勞動者,大多是在碼頭工作的苦力;工商業者,則多是附近開設商店的老闆、攤販。 後來因為在宴會上的吃飯問題,引發不滿,子弟分裂成「聚樂社」、得意堂2組。 雖師承同人,但在使用樂器上的差異,有了福祿、西皮之別。「聚樂社」屬於福祿派,使用的樂器由葫蘆製成;「葫蘆」的音,與福祿相似,因而得名。得意堂屬於西皮派,使用的樂器以蛇皮製成;「蛇皮」的音,與西皮相近,因而得名。 子弟們甚至可以因為所屬福祿、西皮派別的差異,而發生械鬥。 北管,是在臺灣民間盛行已久的民俗戲曲之一,曾經一度風行於基隆。「聚樂社」在歷經清末、日治、戰後迄今,「聚樂社」雖仍然存在,但面臨時代的變化、外來文化的侵襲,傳統的民俗戲曲已不再受到重視,其同樣陷入了後繼無人的困境。
-
基隆市議會「基隆市議會」,其前身為「基隆市參議會」,改制於1950年(民國39年),成立地點在基隆市。同年10月1日,舉行第1屆議員選舉,選出議員共15人。 「基隆市議會」,其創設背景,乃於1945年(民國34年),中華民國的地方制度,開始在臺灣使用;其中,包括各縣市設置參議會作為立法機關。這也是臺灣第1次在地方引進立法機關的體系。 基隆市在1946年(民國35年)3月31日,舉行第1屆參議員選舉,並於同年4月15日,正式成立基隆市參議會。 1961年(民國50年)12月27日,「基隆市議會」遷至毗鄰中正公園的壽山路現址。
-
基隆築城部支部「基隆築城部支部」,1899(明治32年)年3月11日成立,支部廳舍、兵器支廠,同時權設於大沙灣要塞司令部所在舊址,即今基隆市中正區祥豐街。由東京築城本部部長石本工兵大佐籌辦,首任支部長為山田肩少佐。 同年7月1日,正式開廳;7月14日,便著手展開測量作業。為基隆「要塞建設」事業的開始。 臺灣基隆、澎湖島2地,都設有築城部支部,皆為1899年(明治32年)3月11日成立,基隆、澎湖2個支部,同屬二等支部,其下另設有「派遣所」,分駐於各砲台、堡壘工事現場。 1903年(明治36年)5月,由於《築城部條例》、《要塞司令部條例》修正施行的關係,「基隆築城部支部」支部長開始兼任要塞司令部部員,擔任司令部工兵任務,並受要塞司令官、築城本部長所管轄。 後來,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建築基地,也選定「基隆築城部支部」所在,即今日祥豐街海巡隊部廳舍。1909年(明治42年)4月,隨著要塞築城工事的完成,「基隆築城部支部」廢廳,其業務、管理物件,則轉由基隆要塞司令部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