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傳統漁具:鯧魚網
圖片授權聲明 _OGDL_
展品描述
鯧魚網,地方又稱鯧魚簾,主要是進行捕撈鯧魚時所使用的網具,其網的構造屬流刺網類型。鯧魚網早期主要為苧麻材質所製作,隨著材質的演變與戰地政務時期的規定,改由細尼龍線打結而成,透過漁會代表從臺灣買進馬祖一張長約一百多公尺,寬二公尺多,網目相同的尼龍網,交付給所需的漁民後,漁民再自行加工,組成一張依照自身所需的完整鯧魚網。 鯧魚網之結構為一頭須使用兩條並列粗的尼龍繩,一條穿過網孔,另一條在網孔外,地方漁民又稱此為「綱」。綱上每兩公尺需設一個漂浮物,又稱「楄」(亦為浮子)。在楄的下方需設一條綁線,來綁錘子。楄與錘的量約為51到54個之間,綁的時候,楄居中,兩條綱在外側;錘子上方需打個洞,讓綁線可穿過。在兩楄之間,約每五十公分需在綱上用尼龍繩打一個結,以利網可以在海中整面張開。在下網時,漁民會將將魚網裝上一公尺高的竹竿,其由上至下,依序綁上旗幟(後改用尼龍材質)、浮球與石塊,地方又稱其為「花」,其作用為標示漁網在海中的位置。 每年國曆四月到九月是馬祖漁民打鯧魚的季節,最興盛時期是在民國五十年代左右。在戰地政務時期需透過漁會代表到臺灣採購尼龍漁網,地方漁民再花上約整天的時間來加工,組裝成一張完整鯧魚網。下網子時,由船長發號施令,其他船夫分別協助,放楄(一人)、放網墜(一人)、放花(一人)、連結網(一人)、傳接網(一人)。 使用完後,會將整張網的綱要圈繞疊合在一起,綱打兩圈,會剛好出現一個楄。在繞圈過程中,要將楄對整齊,再用一條綁繩(綱的頭尾所附設的繩子)從中穿過固定。網墜的部分,利用其本身既有的孔洞,依序穿過。整條穿好的繩子再繞圈整理,打個活結固定。 現階段尚未能尋得鯧魚網,故圖片取自陳治龍所著,2013年出版之《下江討海》一書。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