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傳統漁具:竹蟶鉤
圖片授權聲明 _OGDL_
展品描述
一組竹蟶鉤有16支蟶鈎平分在兩側,每組8支,以繩連結後掛在肩膀上,左右兩邊輪流插入海底以捕獲竹蟶。總長度約1.2尺到1.4尺,鉤子成尖頭狀長約10-15公分,尖頭部分約3-4公分呈三角尖形,當年大多撿拾軍方射擊後的子彈頭,或從臺灣本島購買、從中國走私,平日漁夫會將竹蟶鉤掛置在屋簷底下好讓鉤子成直立狀態以免損壞。一般來說,捕竹蟶船上有6到8人(視船隻大小),再加一名船老大。作業人員必須一邊勾竹蟶一邊留意潮水高度、湧浪強度等,隨時需注意船隻是否保持平衡。一人背負16線24斤重的竹蟶勾,作業時先用鋼繩測試深度是否能將竹蟶勾整支深入泥灘直,每人揹著鉤子以蹲姿一上一下或者是將竹蟶鉤綁上粗草繩掛在船簷,以利其保持動態的一上一下。讓竹蟶鉤插入海面下的泥灘中,是個相當費勁的體力活。 海域中若有竹蟶蹤影,竹蟶會誤以為鉤子是食物,將其嘴巴張開,含住鉤子而順勢釣獲。竹蟶鉤的尖頭處,早期以鐵或銅等金屬材質所製作,後來發覺子彈頭使用起來更容易,因此調整為子彈頭做為主要的材料。只要將彈頭放在火上燒,因當中的鋁熔點較低,熔化後可使鐵條插入,待鋁冷卻凝固便可使用。竹蟶鉤使用久,鉤處容易磨損而損壞,需要更換時。漁民便透過加熱去除尖鉤,此操作比舊有的方法便利許多。 竹蟶捕獲最佳季節為夏季,西莒的陳姓耆老提及,竹蟶在西莒主要出現在菜埔澳、大砲連、蛇島,至民國20-30年間仍有竹蟶的蹤影,中間消失一段時間,直到民國50年左右,才有人再次發現竹蟶的存在,不過民過60幾年後,竹蟶再次消失。當時西莒田澳村,地方居民約有50戶左右,當中約10戶左右從事漁事,但不是每一位漁民皆會使用竹蟶鉤。竹蟶一艘船,一天最好的收穫約莫18-20斤(一斤500公克),最差約2-3斤,一斤市價1-2百元,早期主要以乾貨製品出售,約六、七斤的竹蟶經過曝曬,才有一斤的乾貨製品,市價一度媲美當年一錢黃金金價。 捕撈地點由船老大依經驗判斷,當時沒有精確儀器定位,只憑身處位置的左右兩邊來斷定當天要下鉤的地點,若同一地點試鉤試了幾次仍無所獲,則必須更換漁場。為了雇用經驗豐富的船老大,船主會開出優渥的條件,一般來說,船老大的薪資為當天所收穫的竹蟶量的兩三成,或是與同船作業的漁夫們均分當日所得。西莒的林姓老村長提及,關於船員們與船老大的抽成,在他的印象中,是船主與船老大先行協商,確認抽成百分比。一般來說,船隻屬於船主的,雖船主會一同上船出海作業,但由於鉤竹蟶的作業是相當消耗力氣,若是均分略顯不公,因此則採個人抽成。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