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加碼(馬)燭
圖片授權聲明 _OGDL_
展品描述
馬祖話的「加碼燭」(ㄍㄚˇㄇㄚ ㄗㄨㄛˊ),就是指國語的「火把」而言。這是從前元宵「擺暝」,迎神巡遊時極重要的道具。它不僅是夜晚遊行的照明工具,而且舉燭前進時,簇擁著神轎,配合著鑼鼓、吆喝,很能展現神明赫赫威武的態勢。 在福州方言中,「碼」有多重意義。除了做尺寸、號碼解釋之外,還有「造假」、「添加物」、「體積龐大」等意思。小時候看勞軍團的魔術表演,大人會說這是「做碼」(不真實)和「變碼法」(變戲法)。從前閩東沿海一帶的蝦油銷往內地,不良商人會沿途摻入海水或鹽水以獲取暴利,這種佔人便宜的小動作,耆老稱之為「加碼」。但是,元宵擺暝的「加碼燭」,是就其體積粗大,以及須不時添加煤油而得名的。 「加碼燭」的製作方法很簡單。把全新的竹竿鋸成3尺、4尺長的竹段,一根竹段須包含三個竹節。為了要儲裝煤油,所以,第一個竹節要打通(若竹節夠長,此舉可免)。將粗糙、吸水性強的「長簾紙」,捲實如早餐吃的油條狀當作燈心,接著用鐵絲纏繞燈心一兩圈,剩下的一截長約30公分的鐵絲,就預留著不要剪掉。紙燈心的大小以能塞進竹孔為原則(不能太鬆也不能太緊)。竹孔內注入約七分滿的煤油,將紙燈心塞入,一小段鐵絲就留在竹棍外面。遊行一回合之後需要「加油」時,先熄火,就靠這一段鐵絲將紙燈心拉出。添了油料再將燈心塞入,然後再點燃、再出發。復興村的長老規定,男生的任務是打鼓板和執火把,女生才可以提燈籠。頑皮好動的我們也樂見如此安排。 「加碼燭」也有鄉親寫成「加馬燭」。它必須用全新的竹竿來製作,尤其是曬過女人衣裳的竹竿絕不能用,以免褻瀆了天地神明。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