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京果店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老一輩的馬祖人稱雜貨舖為「京果店」(ㄍㄧㄥˇ兀ㄨㄛ ㄌㄞㄥˇ,kingˇnguo laingˇ),這個名稱很有來歷。早期商店的招牌,除了載明店號以外,還會附帶一些小文字。如,「南北京果」、「華洋百貨」、「蘇杭綢緞」、「童叟無欺」…等。由此可見,雜貨舖之所以名「京果店」,其本意就是指販賣的貨品繁多而新潮。坦白說,以此名稱形容本地當時店家的「規模」,實在不搭調。只因為傳統語彙使用日久,大家也就見怪不怪了。照片是從前「京果店」陳列「百貨」的型態。這倒有點像台灣鄉下的「柑仔店」。 民國38年以前的馬祖,本是閩東漁民季節性的短暫棲息地,雛形的商業活動,只是滿足漁民日常所需而已,其格局當然是因陋就簡的。兩岸路斷之後,台灣是貨物唯一的來源地。往返台灣、馬祖的交通不是頂方便的,本地批發店家委託台灣商人「辦貨」(採購貨品),品類只好求其繁雜,「萬一有人需要」是當時採購貨物的最重要思維。所以,只要想得到的日用物品,都盡量備辦充足。青少年時代,我們家族也經營「京果店」,記憶中賣的貨品,除了零食、菸酒、文具以外,還販售布料、鐵釘、燈泡與西藥…,貨品怎一個「雜」字了得。 大家不要感到訝異,那些西藥不過類似今天居家常備的藥品而已。所以,鄉親感冒了就來買「傷風克」,肚子疼就吃「金黴素」,咳嗽吃「麻黃素」。「止痛散」,「五分珠」銷路特好的。久「賣」成良醫,簡單的西藥名稱我也能如數家珍。一聽說村莊裡某家禽畜無疾而終,村民就超前布署,在飼料裡添加「氯黴素」或「康必安」等。長年下來,居然人畜均安,這不得不在「擺暝」時,對「白馬尊王」、「媽祖娘娘」感恩戴德一番啊!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