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硩番薯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硩番薯」的意思是「種地瓜」,馬祖話說ㄉㄚㄎˇㄏㄨㄤ ㄋㄩˋ(takˇhuang nyˋ) ,這是從前馬祖人養家活口的重要事之一。鄉親以「坪」(ㄅㄤˋ,pangˋ)、「坵」(ㄎㄨ,khu)作農地的單位名稱,但兩者概念很籠統,有時會混稱。所以,在需要精確的意思表達時,上一代的馬祖人,會用實際能種植地瓜的「蔸」(株、棵。ㄉㄡ,tou)數,來表示旱地面積的大小,如「兩百蔸」、「三百蔸」…等。 依本地習俗,田園種植是婦女的事。白天男人已出海捕魚,大孩子又要上學讀書,媽媽在必須農作時,只好帶著小小孩「上工」,以便就近照料,那時候的馬祖人真是辛苦極了。冬天的馬祖,刺骨寒風壓境,如此氣候最適合曬魚乾或番薯籤。即便手指凍僵,但該幹的活一項都不能少。 從前的農家,只要環境許可,都會在家裡挖個地窖,將收成的番薯儲存其中。儲藏時也順便挑選外觀平整、沒有凹凸、歪七扭八的實品,留著做下一年的種苗,這種地瓜馬祖話叫做「番薯母」(ㄏㄨㄤˋㄋㄩ+ ㄇㄛ+,huangˋny+ mo+),在清明節前後埋它下土,端午節時即可將蕃薯藤拔回家處理,上午將它剪成4葉一節的長度,下午將它沾水後扦插在土,如此就能生生不息的長著。番薯施的肥料主要是人畜的糞便,這些排泄物在當時農人眼裡真的是「黃金」。因為番薯是藤狀植物,不能讓它四處蔓生。故每隔一段時間,須將藤莖揀拾回田畦,好讓它結成粗壯的根實。這個動作馬祖話說「拾藤」(ㄎㄚㄎˇㄉㄧㄥˋ,khakˇtingˋ)。當時的番薯葉是豬的飼料,沒想到今天搖身一變,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收成後的枯藤仍有剩餘價值,人們可取它做燒菜、煮飯的柴火。 令農民扼腕的事是,許多優質的田地被軍方所用。民國38年國軍轉進來此,因兩岸軍事對峙,局勢嚴峻,國民政府頒布〈戒嚴令〉因應,金馬實施戰地政務制度。由於戰備需要,就將農地無償的徵為軍用。直到今天,土地所有權的歸屬問題,仍然是官、民「剪不斷、理還亂」的爭論議題。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