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心戰」道具,無奇不有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心戰」是政治作戰中的重要項目之一。國、共對峙年代,雙方都把它發揮得淋漓盡致。它的進行方式,年輕朋友可能只知道:打宣傳彈、空飄氣球、隔海喊話、電台廣播…等等,其實它有很多、甚至令人「發噱」的工具可以利用。 以現實狀況來說,大陸幅員廣大,金、馬只是彈丸小島。小島對大陸只需利用空飄氣球、隔海大分貝擴音器喊話即可。尤其是空飄氣球,它「逍遙自在」的隨風而去,任何省份都算是它的目標,有媒體報導,在印度也能發現台灣傳單的蹤跡。然而,大陸對海島,以選用喊話或發射宣傳彈最為便捷。所謂「宣傳彈」,顧名思義就是內裝宣傳單的砲彈,它在目標區的上空爆炸後,傳單如「天女散花」般的飄落大地,讓人撿拾閱讀達到宣傳的目的。雖然它不是實彈,可是造成傷亡事件也時有所聞。 戒嚴時代,收音機、照相機在金、馬都是管制品,所以,電台廣播的威力,無法對當地居民進行「洗腦」。但是,敵我距離實在太近了,早期大陸採用的心戰工具,今天的人是難以想像的。他們甚至用到海漂或風箏。民國四十幾年間,經常看到對岸飛來的風箏,孩童會對著它呼喊:「紙鷂來了。」馬祖兒童自己放風箏是說「放紙鷂」。據老漁民說,有時風箏是綁在竹筒或特製的木箱上,縫隙用蠟紙密封以防潮,因為裡面裝有宣傳品。只要看好風向、算準海流後,風箏就呼呼的隨風而來。大家不要懷疑此事的可能性,看看家鄉各澳口來去自如的海漂垃圾,就可以做「風箏傳情」的旁證了。老鄉親說,有時在海上作業,看見由遠而近的風箏或其它海漂物時,大家會放下手中的工作,以「鈎篙」鈎取。拾獲宣傳單上繳村公所,一張可「兌換」新台幣5角。以當時的物價來說,這是不小的誘惑,因為5毛可以賣一個繼光餅,到雜貨舖可以買7顆橘子糖。 照片攝於馬祖高登島心戰單位。兩岸情勢緩和、互相開放之後,這些往事都變成彼此「調侃」的笑料了。 文章中的詞彙,馬祖話的音義如下: 1. 紙鷂來了:風箏來了。ㄘㄟˋㄧㄨ^ ㄌㄧˋㄌㄡ+(tseiˋiu^ liˋlou+)。馬祖話稱風箏為「紙鷂」。 2. 放紙鷂:放風箏。ㄅㄨㄥˇㄘㄟˋㄧㄨ^(pungˇtsheiˋiu^)。 3. 鈎篙:撐船用的竹篙。ㄍㄡ ㄛ(kou o)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