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劉禮泉口述:種鴉片的記憶
圖片授權聲明 _OGDL_
展品描述
本照片攝於連江縣北竿鄉白沙村入口。 馬祖各村由山脈區隔,居民生活以各村的澳口為核心捕魚維生,各村境中心亦是信仰中心,守護居民的漁獲豐收、萬事大吉。劉禮泉先生,北竿白沙人,生於1936年,直至1980年離開馬祖前世居白沙村,見證該村從漁村走向戰地經濟的鉅型變化,目前仍連年在元宵擺暝祭典時,回鄉主持請神儀式。 劉禮泉先生熟知白沙村史,根據2020年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採訪,劉禮泉是遷居北竿的第三代,祖父因為打魚、補網來到馬祖。在他有記憶伊始的1940年代的白沙村,那時村內有一間鴉片館,消費的都是白沙人,因為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鴉片館。鴉片很普遍,白沙產地在尼姑山,每個家庭都會把種鴉片當副業,收成賣給鴉片館。鴉片一抽傾家蕩產,不過生病肚子痛也會去抽,「我自己就抽過三次,依公就背我到鴉片館抽一下,回來就不痛了。」 劉禮泉回憶,種鴉片要在春天下午下大霧時特別好,耙一下奶汁擠出來,刮到碗裡面,收成好有時能到兩三碗,賣給鴉片館。鴉片館再煮成膏,好像白糖麥芽一樣黏黏的。除了鴉片,還種地瓜、花生,通常是地瓜收成,地空之後才種鴉片或者稻米。從土匪撤退後,抗戰開始,就沒種鴉片了。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