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烏賊籠
圖片授權聲明 _OGDL_
展品描述
烏賊籠,馬祖漁民又稱墨魚籠,是由竹篾編製而成,籠身成圓筒形,柱身中間略粗,上下兩端成倒三角圓錐形,大口朝外,小口朝內,漏斗狀入口可使烏賊進入無法再逃出。現今因現代彈簧魚籠取得方便、地方墨魚產量大量減少,且地方墨魚籠編織者年事已高,已無人使用竹製烏賊籠。 早期馬祖製作烏賊籠,有專門的竹編師編織製作,材料為臺灣購入的竹篾,再由竹編師將原為寬4公分,長約4到5公尺的竹篾,分割成8條0.5公分寬的竹條進行編織。有些烏賊籠會在柱身開一小窗,方便取出捕捉到的魚獲。編製烏賊籠時,需特別注意魚籠的三角圓柱處(墨魚入口處),因為太硬會刺傷墨魚,太軟易使墨魚逃脫。最長的使用年限為兩年,時間到便需淘汰更新。 地方漁民在捕捉墨魚時,會選擇放在靠近岸邊的海域,誘餌可有可無,直到魚汛季節結束才收回。馬祖墨魚魚汛時間為春天,主要為清明節前一周到小滿季節,約莫一個月半。在俗諺中有「清明見,殼雨發」,意思為清明時便看見墨魚的到來,從穀雨起便能捕獲大量的墨魚。 北竿后沃村為盛產墨魚的村莊,捕捉地點從村內的前港到蚌山沿岸的海域。王秀芬於〈沙灘那頭好村莊-后沃村落史〉提及,其父親與伯父於民國四十三年到民國六十九年的期間,每年都會在清明節前一周將一百多個烏賊籠放入海中捕撈,期間內會每天出海巡視,如有捕到則將墨魚從旁的小窗倒出,留下一隻當作誘餌來吸引墨魚群。偶爾在籠中也會發現黃魚、鮸魚、鯽魚、石斑魚等魚類。 捕烏賊的漁民最怕遇到颳南風或打雷,東莒耆老曹惠惠回憶提及:「當時春雷響起天未亮的時候,大浦居民會趕忙跑到澳口及發電廠下方撿拾墨魚。不知是否因春雷驚嚇到墨魚,撿拾的墨魚幾乎都是頭在澳口附近,身子卻在發電廠區域。」,「到底是有多大的驚嚇才會頭身分離!」曹惠惠到現今感到好奇想不透。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