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锸番薯米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馬祖的土地貧瘠,並且缺乏水源,就「天時」、「地利」來說,最適合栽種地瓜。收成後的地瓜,必須趁秋霜寒風壓境時刨籤,刨籤過程的馬祖話說「锸番薯米」。此時的天氣乾寒冷冽,是曬蝦皮、做魚乾、曬番薯籤的絕佳時刻。因為如此,「锸番薯米」成了馬祖人深秋初冬的季節代稱。民國60年之前,一般人家普遍貧窮,冬天缺乏禦寒裝備,故多數人的手指、腳趾、耳鼻…等會長凍瘡,此時的家庭主婦,仍須冒著惡劣的天氣,在野外風口淘洗番薯籤,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長凍瘡的經驗是令人永生難忘的。那種又癢又痛的感覺,絕非今人所能體會。貧窮年代,鄉親以地瓜為主食,為了能經久儲藏,必須將它刨絲曬乾成籤。其過程大略如下: 先將地瓜洗淨,刨成絲後浸水片刻,取出,攤在竹幈(替代字)上曬,曬乾後就收存在特大號的木桶中,或收藏在二樓特製的倉儲空間,這種儲物空間,馬祖話說「厫裡」,它的功能既可預防貨物受潮,同時可杜絕鼠耗。 地瓜絲泡水,就是老鄉親所說的「洗膏」,因為刨下的地瓜絲會分泌白色的乳汁,浸水後乳汁會沉澱水底,將上層的水倒掉,待沉澱物曬乾結塊,刮除雜質後,碾碎的它,就是所謂的地瓜粉----馬祖鄉親說的「葛粉」。這是做魚丸、魚麵、黃金餃、龜桃…等傳統食物很重要的食材。「洗膏」後的番薯籤口感並不好,因為精華已洗去了。只因為現成的地瓜粉來源不易,鄉親能省則省,只有自己動手來做了。貧窮的時代,百姓必然有惜物的觀念,很多鄉親刨地瓜絲時是不去皮的,只有在煮番薯塊時會用鍋鏟刮皮。現在回想,越貧窮年代,百姓吃得越健康。地瓜最甜的部位在中心點,外層刨去後,將地瓜心切片曬乾,樣子像錢幣,故稱之為「番薯錢」,這是高檔食品。 目前仍健在的婦女長輩,每次想起艱苦的過去,對當下的生活,總是抱持著無限的知足與感恩。 文章中的詞彙,馬祖話的語音如下: 1. 锸番薯米:ㄑㄧㄚㄎˇㄏㄨㄤˋㄋㄩ+ ㄇㄧ+,qiakˇhuangˋny+ mi+。 2. 洗膏:ㄙㄝˇㄛ,seˇo。 3. 葛粉:ㄍㄚㄎˊㄏㄨㄥ+,kakˊhung+。 4. 番薯錢:ㄏㄨㄤ ㄋㄩ ㄧㄢˋ,huang ny ianˋ。 5. 幈:ㄅㄧㄥ+,ping+。曝曬物品的用具。「幈」是替代字,本字應做上「竹」 下「屏」。 6.厫裡:兀ㄛ+ ㄌㄧㄝ+,ngo+ lie+。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