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鹿谷鄉的流籠腳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照片為溪頭木材運輸索道「流籠腳」,由德裔美籍神父謝省躬(Robert Russell Sprinkle)於1956年後所拍攝。鹿谷的工人負責操作蒸汽驅動的索道,將竹山鎮衫林溪溪底所產出的木材固定於纜繩上,吊掛運送至溪頭流籠腳,再由圖中的工人們卸下木材,進而透過木馬或輕便車運送至平地。 南投縣鹿谷鄉位於臺灣中部山區,當地山林資源豐富,過去竹山鎮杉林所多聘用鹿谷在地人開採木材。這些木材可用於製作家具外,國府遷臺後,更大量將這些木材銷售至日本作為日式建築的主要建材。杉木大部分從「杉林溪底」(現竹山鎮的「杉林溪森林遊樂區」)砍伐,當地人多用「杉林」來稱呼檜木林,而杉林溪底所在的區域,有許多的臺灣扁柏和紅檜,此處森林的谷底有一條加走寮溪貫穿之,因此鹿谷居民將此處稱為「杉林溪底」。 清領時期,鹿谷村民會徒步至杉林溪底砍伐杉木,用人力將木材扛回來製作傢俱。到了日治時期,阿里山鐵道於1910年完成嘉義至阿里山的運材鐵路後,便由眠月支線開採杉林溪底附近的林木。1935年時,杉林溪底才開始有大規模的開採作業,當時,鹿谷坪仔頂庄的林遲產和蕭添財籌組竹山產業株式會社後,開始砍伐杉林溪底的木材。 將原木砍伐後放置於杉林溪底的工寮──「土場」,在此利用蒸汽動力的製材機把原木製作為角材,將不必要的部分去除減輕重量,之後以簡陋的木馬道運送。工人將角材拉運至杉林溪附近的「流籠頭」後,再利用索道直接輸送到溪頭的「流籠腳」。後由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臺灣演習林的輕軌鐵道輸送,透過人力或獸力來推送至竹山東埔蚋溪總長18公里。最後透過人力拉運至二水火車站,銷往全臺各地或出口至其他國家。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