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葫蘆墩_豐原神社石燈籠
圖片授權聲明 _CC0_
展品描述
大街尾福德祠位於臺中市豐原區中正路281巷5號,前後分別陳設了日治時期豐原神社的狛犬及石燈籠。二次戰後已拆除的豐原神社現址在南陽國小,也散置了幾座石燈籠與基座作為校園裝飾。 石燈籠是神社文物之一,設於鳥居後參拜道兩旁,常刻有奉獻或奉納字樣。 一般而言,石燈籠從上至下包括:(1)寶頂,日語稱寶珠(擬寶珠)。(2)幢頂,日語稱「笠」,燈室的屋頂部分,以六邊形、四邊形為主流,邊角從寶珠下部延伸出去,最末端突出,稱「蕨手」。(3)燈室,日語稱「火袋」,燈籠的主體。 (4)幢身,日語稱「中台」,燈室最下部的基礎部份。(5)竿:燈幢下部的長柱子,一般是圓柱體,也有四、六、八面體,可能有節狀飾物,也有人物、動物造型的。(6)基礎:以六邊形和圓形為主流,也有以瑞獸造型為基座。惜福德祠之石燈籠經廟宇上漆後已原貌盡失。 根據昭和18(1943)年年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記載,豐原神社於昭和11(1936)年3月27日鎮座,昭和19(1944)年鄉社,祭神為天照大神、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每年的10月17日。 石燈籠輾轉為中式寺廟收藏,顯現地方主動融入不同階段歷史脈絡,與信仰文化再轉化的痕跡,更是戰後已拆除的豐原神社僅存的重要見證。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