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臺中市神岡區岸裡國小水利碑涼亭_古碑亭
圖片授權聲明 _CC0_
展品描述
1994年於臺中市神岡區岸裡國小落成之水利碑涼亭(又稱古碑亭)保存了三座清代所立古石碑,乃政府為解決地方糾紛而設。 三座碑石材質皆為花崗岩。「勒買番榖示禁碑」是於清乾隆24年9月所立,碑高177公分、寬69公分,目的為曉諭禁止仲介者透過買糧補倉的機會,剝削番民生產者以賺取價差。 「水圳杜訟碑」又名「嚴禁阻斷水圳碑記」,立於清乾隆27年5月,碑高167公分、寬74公分,原內容是貓霧巡檢司裁決東西堡業戶與佃戶引水紛爭的結果,但遭學校重新鐫刻「毋忘在莒」以致完全毀損,所幸民俗學者劉枝萬早年採錄保留史料。「埤圳水份碑」立於清乾隆58年9月,碑高143公分、寬65公分,內容是公告各界應遵守埤圳水份灌溉埔地為田事,多記戴年月日及工事狀況,似與「水圳杜訟碑」有關。三座石碑皆因長年風化保存情況不佳。 岸里社是臺中的開發中心,自清雍正10年通達原住民資源的張達京偕漢人同組六館業戶開始大舉墾拓,為爭水源導致衝突連連。尤其遇到乾旱之年,葫蘆墩上游「貓霧捒東堡」農戶一旦堵住圳水,「貓霧捒西堡」缺水無奈,為生計只能付諸武力解決,常有激烈死傷,故當地人又俗稱「人命水」。負責管轄的彰化縣便以立碑列出相關條例,期能避免糾紛再度發生。 透過岸裡國小現存碑文有助理解清代早期漢人移入並與原住民合墾後,水圳開鑿、灌溉水資源與利益分配等相關細節,與其對各墾區日後發展之重大歷史關聯。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