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小大湳圳
圖片授權聲明 _OGDL_
展品描述
小大湳圳,在清代和日治時期都是小大湳區域內主要的農田水利設施,位於今日的陸光里、大同里等15個里範圍,日治時期在完成接引桃園大圳水源的工程建設,從此更造就了小大湳區域成為北部臺灣重要的稻米、蔬菜供應地。由於小大湳區域已經城市化,成為八德區的主要市區範圍,因而小大湳圳已經被加蓋成為馬路,再也看不到往昔的農田與水圳、埤塘景觀。 小大湳圳有進水口一處,圳路全長1,070公尺,小給水路全長1,200公尺,分汴水門一處,水橋二座,暗渠全長12公尺,虹吸管全長48公尺。 「湳」在閩南語意爲泥濘地、沼澤地」,區域內地勢低窪,泥濘「湳田」,面積只有大湳的四分之一,故命名為小大湳。小大湳的地勢由南向北緩降,海拔高度介於120-110公尺之間,地形平坦。小大湳區域原爲農地,有水源灌漑處種稻,缺水早地種茶。大正13年(1924)桃園大圳通水,水田收穫才逐漸穩定。民國65年(1976)小大湳區域被劃爲都市計畫區,大部分的土地使用變更爲商業區、住宅區。 本圳原為桃園大圳的支渠,現在由於城市化的發展,水圳都已加蓋成馬路,因此水圳已無蹤影可尋。行政組織被拆成15個里,地名、水圳、埤塘都沒有保留,但是在地人與水圳共同生活的水文化記憶,是八德在邁向城市化過程中,重要的文化與回憶。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