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黃泥塘
圖片授權聲明 _OGDL_
展品描述
黃泥塘,《淡水廳志》已可見到此地地名的記載:「靈潭陂,在桃潤堡,距廳北五十里。乾隆十三年(1748),霄裡通事知母六招佃所置,其水灌溉五小莊、黃泥塘等田甲,相傳昔旱,莊佃禱雨於此即應,故名。」可見得黃泥塘在乾隆年間已經開發,而且透過自靈潭陂(今龍潭大池)引來的圳水,本區已經進入水田化時期。黃泥塘的海拔高度為220公尺緩降至200公尺的平緩臺地,因覆蓋黃褐色表土,土性貧瘠,而得名。日治時期,本區一甲地只收2,000多斤稻穀,平均三年換一租佃,生活極為困苦。戰後,因中壢水利委員會在灌區內先後開發七條引水圳道,其中龍潭圳引自龍潭陂,流經黃泥塘,穩定的灌溉水源帶來比較穩定的收成。黃泥塘的水田栽植比例較高,但多爲老年人,家中年輕人口必須轉業工作以貼補家用,少部分土地則爲自家菜園,其他則出售。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