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從擺厘社到進士里
圖片授權聲明 _CC0_
展品描述
宜蘭市的進士里是噶瑪蘭族擺厘社舊地,「九旗首」入墾五圍後,在擺厘周邊建立了五圍七結(今宜蘭市思源思)及四鬮一、四鬮二、四鬮三等聚落,在漢人運用各種手段取得土地,使得噶瑪蘭人的生存環境日益艱苦,但清朝早期的官員也注意到這個問題,所以制定了「加留餘埔」政策,也就是將噶瑪蘭各社劃為保留區,禁止漢人越界入墾,雖然漢人不見得嚴格遵守,但是在「加留餘埔」政策的保護下,擺厘社的傳統生活型態和空間大體能維持。   但是到了咸豐年間,西元1850年代,官方「加留餘埔」政策已經鬆動,漢人利用各種手段奪取噶瑪蘭人的土地,最後被迫放棄土地,移居他鄉。   擺厘社的噶瑪蘭人以漁獵、農耕為主要的生活方式,進士里涵蓋早期稱為珍珠滿力、擺厘社,是噶瑪蘭人在蘭陽平原上最靠內陸的據點之一。   珍珠滿力社的遺址位於育才國小附近,即現今進士里與南橋里、惠好村交界處。地勢較高,水源豐沛,土壤肥沃,適合農耕生活。珍珠滿力社是一塊較高亢的地,在日治時代,被選為興建「員山第二公學校」,即現今的「宜蘭市育才國民小學」。   擺厘社被「大港」(美福大排)貫穿,分為「頂擺厘」與「下擺厘」,進士橋上游部分為頂擺厘,包含進士里(節錄)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