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仙水寺
圖片授權聲明 _CC0_
展品描述
仙水寺主祀觀音佛祖,因寺前有一處井水,名為仙水,因而命名為仙水寺。仙水寺之沿革據廟中碑記記載,道光5年(1825)有一位宋姓先民懷抱一尊觀音由中國渡海來臺,每至一處必恭問觀音聖駕是否駐留,但都未獲首肯,因而輾轉尋覓,最後來到廟地現址時,終獲首肯於此長駐,村人聞訊共議建寺安奉觀音,於同治2年(1863)建成。創建之初,寺朝南向,以土塊構築而成。   日治時期,由於寺廟年久失修,頂漏牆頹,因而在陳金泉、賴阿荖、林大目等董事的發起下,集村人之力改建寺廟,於大正13年(1924)竣工,寺改朝西向,今之拜亭方位即為當初廟址。   1971年,在鄉人捐資下擴建,擴建之處為今之正殿。1978年,正殿內部裝修完成。1984年召開信徒大會,成立管理委員會,並倡議將舊廟改建為拜亭,奠定今之廟貌。此外為感念宋姓先人攜帶來到此地長駐的恩德,因而塑造宋姓先人之金身,供奉於廟中,信徒稱之為恩公。   仙水寺的一大特點為位於寺前的仙水,其由來為寺廟草創之初,觀音指示於寺外右側開鑿一口井,泉水甘美,並能治病,被尊為仙水。日治時期,求水飲用而使疾病痊癒者眾多,仙水因而聲名遠播,有來自臺北、基隆的人慕名而來(節錄)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