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流流
圖片授權聲明 _CC0_
展品描述
流流位於冬山河舊河道與冬山河匯流處,過去這裡為清代噶瑪蘭三十六社之一的流流社所在地,今天這裡仍住有一些噶瑪蘭族人。   流流社據《臺北州理蕃誌》記載,名稱是以流流社一位祖先的名字命名的,與婆羅辛仔宛是同一個系統,在乾隆晚年到嘉慶年間之間,與婆羅辛仔宛分開,獨立建社。根據《東槎紀略》的記載,在噶瑪蘭廳設置之初,流流社的規模為番丁男婦98口。   噶瑪蘭廳設廳後,官方為維持各族群間之平衡,保障原住民地權,因而於蘭陽溪以南地區實施「加留餘埔制」,為各社劃設保留區,並開放指定籍別的漢人佃首,在指定地區招佃入墾埔地,每年定期繳納番租。在這政策下,流流社被劃歸漳籍佃首的佃墾區。   在漢人入墾後,噶瑪蘭人雖有政策的保護,但仍普遍出現土地流失、人口外移的問題,不過相較其它部落而言,流流社這問題算是較為輕微。根據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在明治29年(1896)至宜蘭進行平埔族調查的資料顯示流流社人口總計63人。與其它社相較流流社並未出現部落分散化的現象,僅有一社並未出現分社,另外人口有衰退但幅度相較算小。   今天的流流社聚落仍住有不少噶瑪蘭人,雖然他們在許多地方已漢化,但並未忘記他們的噶瑪蘭族(節錄)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