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米米白地彩秀花草人物紋下端寬形肚兜
圖片授權聲明 PDM
展品描述
1. 此件為菱形下端略寬形肚兜,正反兩面均為米色,在圍頸上方兩側的粉色蝶型盤釦、腰部兩側的淺綠蝶型盤釦用以繫繩。紋飾方面,均以黃色線結邊,以辮繡表現主要紋樣,增加紋樣立體感。圍頸部分繡有纏枝牡丹,兩側有鹿、錦雞,腰部部分有成雙相對的大蝴蝶,缸型圍腹口袋部分主要紋飾為身著華服的王昭君在馬上彈奏琵琶,後面有書生劉文龍手持折扇,摺扇上繡有「劉文龍」表明身份,兩側有隨行侍從,右側侍從手舉「畨」號旗幟,在左上方繡有「王招君」提示此為昭君出塞故事,而正上方則繡有「金玉滿斗」字樣,圍腹口袋上方一側繡有雙鶴佇立於蓮池,一側繡雙鹿在花叢中。昭君出塞為十分受歡迎的戲曲故事,圖樣中王昭君衣著也是戲服風格,而鶴鹿紋則寓意長壽,牡丹紋象徵富貴,金玉滿斗的字樣更直白顯露對富貴的追求。本件肚兜下端略窄,底部圓弧,應是屬於臺中、新竹、嘉義一帶。 2. 肚兜出現時間不會晚於漢代,隨時代形制、名稱均有改變,至清代開始稱作肚兜,臺灣也承襲此一名稱,別名還有抹胸、裹肚、兜兜等,但是臺灣肚兜通常先將紋樣繡於布片,再縫於肚兜上,裝飾安排上,紋樣多集中在下方口袋與緄邊,此兩點與中國地區肚兜有很大差別。另外,早期肚兜男女老幼都會使用,口袋部分有時會放置香料或藥材,可見肚兜還有香囊以及藥療的功能。
資料來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