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薯榔染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在化學纖維尚未發明或普及的年代,漁撈作業所使用的網具,都是天然材質(主要為棉、麻)所製作。類此天然植物纖維製作的網具,在反覆浸泡於海水、曝曬於烈日的使用過程中,很容易破損或裂解;也因此,昔日以網具撈捕為漁法的南方澳多數船隻,每年都必須將漁網以薯榔汁液浸染一次。   薯榔為一種多年生爬藤植物,常可見於台灣中低海拔之平地或山區。該植物可用來染色的部分,其實是它的地下塊莖。其形大致與芋頭相似而更顯不規則狀,有些則比芋頭來得碩大。 切開薯榔塊莖,可見其莖肉呈現赭紅色。將之切塊刨絲、搾出汁液,則可拿來染布、染漁網。為什麼先民─特別是漁民─要以之做為染料使用?除了其本身具有天然色素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薯榔塊莖富含膠質和丹寧,可增加植物纖維的強韌度,使得漁網較不易破損、更加強韌耐用。   然漁撈所使用的網具,現已多改用尼龍等化學纖維製作,所以「漁港薯榔染」的例行作業早不復有。而一般農家,也已無將衣衫染色以防髒汙的需求了,所以除了少數專事植物染創作的工藝活動外,「薯榔染」在台灣並不常見。倒是在中國大陸廣東一帶,仍保有一種高級織品「香雲紗」的製作技術;「香雲紗」又稱「莨綢」,(節錄)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