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莫那魯道遺骨失蹤事件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案件概要】 1930年(昭和5年)霧社事件爆發,事隔43年,莫那魯道的屍骨才重新回到南投安置,將近半世紀的時間,莫那魯道的屍骨都在外輾轉流離。 【疑點與爭議】 1934年,能高郡役所建成,當局特別舉辦展覽會,莫那魯道的遺骨成為展示品,供人參觀。後又被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接收,當時的負責人為人類學者移川子之藏。 同年7月,遺骨短暫在台北植物園的警察博覽會被借去展覽後,保管處改為醫學部解剖學研究室,成為知名學者金關丈夫的解剖學研究對象。 1972年,遺骨從醫學院轉給考古人類學系,隔年洪敏麟在「霧社抗日事件座談會」提出遺骨爭議,媒體炒得沸沸揚揚。 【社會後續影響】 在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專案小組以及臺灣大學的合作下,莫那魯道遺骨才從標本區中被「移出」,移動上了「靈車」,並重新回到南投霧社,由民政廳決定地點,並用漢人儀式來祭奠這位「抗日領袖」。最後,莫那魯道被下葬在南投仁愛國小對面,正是霧社山胞抗日起義紀念碑的後方。 【時代背景】 1933年(昭和8年),一位賽德克人在打獵途中於馬赫坡溪的洞窟內發現一把三八式步槍,以及一副骨骸,骨骸幾已成白骨,但一腳的骨骸上仍有表皮附著,有木乃伊化的現象。身上遺物有公醫帽、銀腕環、蕃刀,與蕃人用的煙管。 【審判過程】 受理報案後來此的警方,推定洞窟內應該就是莫那魯道的骸骨,經過一番調查後,警方將遺骨移往川中島部落,該部落是霧社事件後活下來的「反抗蕃」被強迫集體居住之處,也是莫那魯道女兒──馬紅莫那的居住處。經過馬紅莫娜指認後,確認該骨骸為莫那魯道本人。 【其他】 無。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