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貴子坑溪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貴子坑舊稱為「鬼子坑」或「鬼仔坑」,後因名字不雅而改為「貴子坑」。貴子坑溪的上游,原是凱達格蘭族「北投社」居住的地方,清朝時期盛產大菁,因此舊地名為「下菁礐」。日治時期因發現蘊藏質地優良的瓷土,衍生出許多窯場,發展出多樣的陶瓷產品與技術,是臺灣陶瓷發展的先驅。 主要的文化資產和公共設施有: 一、百年老榕樹:分怖在大屯南麓山區,貴子坑溪、水磨坑溪流域最多。 二、慈航寺:興建於1914年10月,原名「飛龍寺」,在臺北市大橋町。1928年1月移轉至北投鎮嗄嘮別關渡里,同時變更為慈航寺,由智性上人當住持。1964年3月,政府鑑於台北防洪治本政策,將淡水河關渡峽拓寬,慈航寺遂奉命拆除,於1968年獲准在北投中和街重建。寺中供奉觀音菩薩為主神,辦理慈善文化教育事業。 三、財團法人道生院及道生神學院:興建於1970年,創辦者為李幫助牧師,她在1950年3月被按立為台灣首位女牧師。神學院學制有神學士 B.Th.、宣道碩士 M.Mis.、道學碩士 M.Div.、教牧學博士 D.Min.,洪振輝牧師當任院長。 四、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1979年因颱風駸襲禁採瓷土,建設局對貴子坑展開地理生態的復建計畫,1994年設置了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園區內可以看見地球數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留下來的痕跡,成為台北市內一座最佳的戶外地質教室。周邊水磨坑、老鷹坑等地,不但有竹雞與白頭翁造訪,天空中可以看到大冠鷲及其他鳥類呼嘯盤旋,民眾也經常利用貴子坑登山步道健行。 北投社區大學努力紮根地方文化特色,累積與建構出獨樹一格的地方學知識體系。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