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2020年南方澳鯖魚祭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南方澳外海淺海區因深層的黑潮海水受大陸棚地形阻擋,形成富含營養鹽的湧升流,吸引成群的洄游性魚類在此覓食,主要為日本南下的洋流與赤道北上的黑潮所帶來鯖魚、鰹魚、旗魚、鮪魚、豆腐鯊、鬼頭刀等各型魚類,其中南方澳所捕獲鯖魚的漁獲量更占全國8成以上,又被稱為鯖魚的故鄉。在早期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海象難測,出海捕魚的風險極高,為期能夠順利出航、滿載回航,漁民在遠航前及回航後,都會到廟裡祈求媽祖保佑,因而特別注重「媽祖生」、「新船下水」等節慶儀式。隨漁法日臻成熟,鯖魚卻面臨過漁危機,漁民開始思考漁村觀光化的可能性,便以當地最重要的鯖魚做為漁業文化的意象,於2003年起舉辦南方澳鯖魚節,並於2007年改為舉行祈福儀式鯖魚祭。 在鯖魚祭中特有的旗魚陣,是於1965年由陳坤生、陳順德、曾枝煙等漁民參考日本祭典神轎與傳統舞獅,發展出獨特「旗魚陣」陣頭,取諧音祈魚以祈求漁獲豐收,旗魚陣舞步描述旗魚勇敢面對鯊魚在海中爭鬥,最後戰勝鯊魚的過程。同時由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所製作長7公尺、重約160公斤的大鯖魚也會參與其中,讓民眾扛著手工大鯖魚上街進行踩街遶境遊行,並在祭典結束時將大鯖魚抬至內埤海灘燒化,象徵浴火重生、薪火相傳。 2020年鯖魚祭舉行時間恰與為期兩天的鯖魚節重疊,因此當日同時有位於進安宮前的文創海鮮市集、鯖艇趣味競速、港邊懷舊滾油桶競賽、猜斤論兩送鮮魚以及在地舞樂表演,南方澳街巷中同時進行大鯖魚護境踩街,並於遊行終點南安國中舉行祭典儀式與擲包子祈福活動,最後在內埤海邊施放氣球並請法師進行祭儀燒化手工大鯖魚,以氣球緩緩升空象徵魚卵於海中飄散,祈願魚類資源生生不息。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