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桃園大圳進水口通水典禮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桃園大圳進水口完工是1960年代臺灣的重大歷史事件之一。進水口原在石門水庫大壩壩址左岸,由於建築石門水庫大壩工程,因而遷建於石門後池堰左岸,並自後池引取用水,是現在桃園二大水利系統之一的取水設施。 設計最大取水量為16.7秒立方公尺。為防止進水口淤積,並在進水口處建造了一座排砂水用的洩水道跟進水口相連,並可放水供應大漢溪下游灌區使用。進水口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箱型結構物,進水中心線與後池堰成15度角。箱型結構之下游支撐為重力式撐牆,以承受後池水壓。箱型結構物之進水端為2孔4乘3公尺的開孔,孔底標高129.5公尺,水由開孔進入箱內。開孔除有攔污柵外,並可安放閘板,以便檢修箱型結構內部之用。平常進水則由裝於箱型結構閘孔後二扇弧型閘門進行控制。下游隧道長323公尺,跟已有舊桃園大圳隧道相接。 桃園大圳進水口是桃園臺地等高線110公尺以下,農田灌溉與農民賴以生存的生命線,對於維持「北臺糧倉」的農業生產,以及「臺灣第一大工業城市」的桃園而言,是關乎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設施。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