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龍川文集(二)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本件為陳清森先生典藏、陳朝洋先生捐贈之【三屋清陰藏書】。 《龍川文集》第二冊,線裝書,直式右翻。南宋.陳亮著,清.胡鳳丹編,1911年(宣統3年)埽葉山房石印本。封面左上題籤「龍川文集」「埽葉山房石印」,無書名頁。 本冊直接進入內文,收錄卷三至卷八。卷三、四為「問答」,卷三「問答」標題下注「凡一十二道」,為陳亮自問自答的文章,如問(一),提出三代(夏商周)以仁義取天下,非以佔有王位為樂,後世帝王將國家人民視為私產,但漢、唐國祚之綿長過於三代、人民亦愛戴,「取守之道,必有可言者矣。」接著便以「答」的方式論證漢唐的統治之道,但結語頗為悲觀,認為後世儒生以為漢唐的統治,不實行三代的仁義,但能以智力扶持其基業,這種觀念若不破除,則「聖人之道無時而明,天下之亂無時而息矣。」 卷五至卷八為「酌古論」,為評論歷史人物的文章,卷首〈酌古論序〉指出文人、武士不應二分,「文非鉛槧也,必有處士之才,武非劍楯也,必有料敵之智,所在一焉而已。」陳亮又自稱「獨好伯(霸)王大略,兵機利害,頗若有自得於心者,故能於前史間竊窺英雄之所未及,與夫既已及之而前人未能白者,從而論之,使得失較然,可以觀、可以法、可以戒,大則興王,小則臨敵,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論。」陳亮對於古英雄人物之得失,頗有心得,自信能看出古人不足之處、後人參不透古人之處,認為自己的論點足以為世人參考、借鑒。按,「酌古論」收光武(東漢光武帝)、先主(劉備)、曹公(曹操)、孫權、苻堅、韓信、馬援、諸葛孔明(分上下篇)、李靖乃至桑維翰(五代.後晉人)等19人,未依歷史時序編排。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