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臺北高等學校1932年第5屆理乙班學生於校園及臺北市內合影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臺北高等學校1932年(昭和7年)第5屆理乙班學生,(左上)游泳課在游泳池畔合影;(左中)學生排成一橫排在校園合影;(左下)臺北水道水源地的巴爾頓銅像前合影;(右上)從普通教室的教室探頭到窗外合影;(右中)在兒玉總督與後藤民政長官記念博物館後面的階梯前坐著仰望藍天合影;(右下)學生們並以身體在草坪上排成S和B(理科乙類班)英文字體留念。 臺北水道水源地之水道工程,自1896年開始由巴爾頓與助手濱野彌四郎之衛生工事調查,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現由臺北自來水事業處開放為臺北自來水園區內之自來水博物館(水博館)。 兒玉總督與後藤民政長官記念博物館係1913年(大正2年),臺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款得總金額256,101日幣籌建於原臺北大天后宮址(1912年因颱風受損嚴重而拆除,今二二八公園內),臺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5年(大正4年)完工並遷入新址,今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北高等學校之普通教室是臺北高校時代,位於古亭最早完成的一棟主要建築。這棟1926年(大正15年)3月20日落成的普通教室,為兩層樓的建築,是以鋼筋混凝土為架構,結合磚構牆體來興建。此建築每層有八間教室,故兩層樓共有十六間,剛好容納臺北高校滿編時,尋常科四個年級共四班,以及高等科三個年級各四班(文甲、文乙、理甲、理乙)共十二班,總共十六個班的學生容量。普通教室在戰後的師院時代,持續沿用作為教室空間,亦被因相對於行政大樓的位置,而有「二進大樓」之名,如今則稱為「普字樓」。普字樓在1954年時於頂樓增建三樓教室八間,於該年11月完工,原本的平頂改為木構斜屋頂。新增的空間曾作為藝術教室,是當年師大藝術人才薈萃之地。普字樓在1961年8月時曾於靠近現今體育館側增建三層樓之廁所,並與原有之建築銜接,但因此增建部份與原建築風格差異太大,在1991年的整修時,刻意比照原建築之特色加以融合修改。此整修工程由喻肇川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豪成營造有限公司施工,於1991年11月14日訂約開工,1992年5月3日完工。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