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臺北高等學校1932年第5屆理乙班於在臺北水道唧筒室巴爾頓銅像前合影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臺北高等學校的1932年(昭和7年)第5屆理乙班五名同學,在臺北水道唧筒室前的英籍顧問故巴爾頓先生的銅像前合影。學生由左至右為:龔奇楠、兒島幸信、張嘉英、許燦淵、林耀堂。 臺北水道水源地之水道工程,自1896年開始由巴爾頓與助手濱野彌四郎之衛生工事調查,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臺北水道水源地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號,國立臺灣大學水源校區對面,原為中華民國三級古蹟「臺北水源地唧筒室」,2002年2月5日公告更名,並將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渾水抽水站列入古蹟主體範圍。現由臺北自來水事業處開放為臺北自來水園區內之自來水博物館(水博館)。1896年由於內務部衛生局局長後藤新平的推薦,臺灣總督桂太郎延聘巴爾頓來台擔任衛生工程顧問技師,在臺灣各地從事衛生調查及水道建設之調查工作;濱野彌四郎亦被聘為衛生工程技師,負責協助巴爾頓。兩人在1896年8月5日正式向臺灣總督府述職,之後展開對臺北城內、大稻埕、艋舺等地市街衛生與給排水工程調查,後來巴爾頓亦積極對臺灣的衛生工程進行調查並提出建言,對日後的自來水工程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1897年1月,巴爾頓為了臺北水道水源地的實地探勘而不慎在新店溪上游罹患瘧疾,後來於1899年8月5日下午九點病逝於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巴爾頓去世後,濱野彌四郎向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提出在臺北水道水源地設置銅像以紀念巴爾頓的功績,而後銅像於1919年(大正8年)3月30日正式揭幕,後藤新平亦撰文紀念。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