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臺北高等學校1932年第5屆理乙班在街頭集體一起享受小吃美食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臺北高等學校的1932年(昭和7年)第5屆理乙班學生,在街頭集體一起享受小吃美食,滿足口腹之食慾的情景。照片下方以日文標誌著「食慾驅使我們到此處」。這張照片展現了臺北高校學生自由的學風和學生的休閒生活樣貌,具有時代的意義。 臺灣小吃之所以發達,有其歷史悠久的典故:自清代起,漢人農業民族自福建到臺灣從事開墾山林等工作,非常耗費勞力,小吃生意者便以挑夫姿態,挑各樣冷、熱小吃到田邊、山邊供應開墾者食用,此即臺灣小吃起源的典故。 在初民墾荒時期,皆在信仰中心的廟舉辦迎神賽會,人群聚集處小吃生意者也隨至行商,所以臺灣許多小吃市集都在廟旁。近數十年,隨著臺灣經濟起飛,都市大型百貨公司亦多將規劃樓層為美食廣場供小吃業者進駐,顧客並可享受冷氣、免日曬雨淋,小吃也在商業發展中被賦與現代化的意義。 小吃可分為市集攤販小吃與老店小吃二類。除了賣早點類的小吃攤可能限於早上營業外,夜市小吃集中在夜市裡,由於都市化程度較高,民眾活動時間相對較長的關係,許多小吃攤會經營到相當晚,以配合都市「不夜城」的性格,因此超過午夜12點甚至徹夜經營也是常有的事情。這類攤販小吃因機動化之故多以免洗餐具為容器。至於歷史較久的老店小吃則集中於發展較早的臺北西區一帶,如:艋舺(今萬華區)與建成圓環週圍,和臺灣多數發展較早的古城一樣,這些老店多集中於寺廟周圍,又因多有店面方便餐具清潔,故餐具的使用上以非免洗餐具為大宗。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