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臺北高等學校1933年第6屆文甲班在臺北市內合影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臺北高等學校之1933年(昭和8年)第6屆文甲班的學生,在臺灣神社明治橋、臺灣神社境內、劍潭寺旁的基隆河畔及西本願寺鐘樓前的學生課餘生活翦影。 「臺灣神社」是為了紀念攻臺之戰中死於臺灣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時所選定的位置即是今日圓山大飯店所在,於1901年(明治34年)2月開始興建,於同年9月26日完工,並在10月24日舉行落成大典,10月27日舉行鎮座祭。 臺灣總督府闢建連接臺北市區至圓山的敕使街道,1901年(明治34年)於基隆河上修建了第一代「明治橋」,由總督府的土木技師十川嘉太郎設計,為鐵製派克式桁架橋(Parker truss)。二代新明治橋於1933年(昭和8年)3月20日完工,改以花崗石砌成欄杆,兩邊各裝置一對青銅燈柱。戰後的1946年,敕使街道改名為「中山北路」,明治橋更名為「中山橋」。 「劍潭寺」創建於1773年,主祀神觀音佛祖,為臺北盆地最古老的佛寺之一。日治時期1923年(大正12年),由陳應彬主持重修,擴建為三殿式。1937年(昭和12年)為擴張臺灣神社,遷至大直現址。新廟為單殿式,雕工精細,石材優良,甚具歷史價值。 「西本願寺」是日治時期建於臺北市新起町的淨土真宗寺院,過去正式名稱為「淨土真宗本願寺派臺灣別院」。原本堂大部分建築於1975年焚燬,2006年臺北市政府指定殘存的西本願寺鐘樓、樹心會館為市定古蹟,輪番所、參道、本堂、御廟所等遺蹟為歷史建築。 本卒業紀念冊由收藏家郭双富捐贈。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