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1945年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役職員名簿及人員接收名簿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本件為二次大戰後交接使用文件,現原件存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檔案館。可以認識日本時代至少在1940年代公司組織概要。透過職員名簿及人員接收名簿,具體可知當時在職公司職員的姓名、簡要背景及部份人員的年齡。 可以發現一些現象,應可以視作為日本時代高砂麥酒株式會社經營末期的實情: 一、 啤酒生產技術部門職員中,臺灣人佔有比例高 釀造、製造、機械三個生產主要相關部門中,整體來看臺灣職員佔了最少也有73.3%(釀造課),甚至超過90%(製造課)。雖然擔任課長者為日本人,但有畢業自臺北工業學校應用化學科的徐風銜和畢業自濱松農業學校農科的黃貴杏,相對受過專業教育者擔任技手職務,對於高砂麥酒工場在日本管理階層離台持續經營上,定能妥善延續生產技術。 二、 女性參與冷藏及包裝等工作 由於釀造過程是高溫作業環境,戰後建國啤酒廠許多職員生產中習慣衣不蔽體。冷藏作業及包裝工作則是低溫環境。因而工場中包裝股女性職員較多。此現象與1945年的公司組成相符。 三、 生產過程的工人教育程度不高 除擔任技手有較高學歷的徐、黃二人之外,多半僅就讀國民學校,甚至多人未就學。但教育程度不影響實際生產工作,各個生產部門領頭的「組長」、「副組長」,幾乎全數是國民學校中途退學、不就學者,顯示工場內生產技術傳承非單純以單純專業知識傳承,師徒制、手傳實作經驗傳承更為重要。且技術傳承者臺灣人佔多數,使戰後持續生產不致產生問題。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