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臺北高等學校1933年第6屆文甲班在臺北新公園裡合影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臺北高等學校之1933年(昭和8年)第6屆文甲班的學生,在臺北新公園裡的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塑像前合影,左後方背後為臺灣總督府的中央尖塔。照片中的學生,由左至右為:林炳章、林德富、森永實、金子正久、佐合鍔治、張格明、黃繼圖。 二二八和平公園,原名為「臺北公園」,起建於1899年(明治32年),直到1908年(明治41年)初步落成,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此公園的興建與落成時間,皆晚於1897年(明治30年)落成的圓山公園(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所以後來改名為「臺北新公園」,是一座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公園。 臺灣總督府的辦公廳舍位於臺北州臺北市文武町一丁目,即現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建築,現今已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該建築物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歷時8年興建,於1919年3月完工,耗費281萬日圓,是臺灣日治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所謂「阿呆塔」是指總督府建築中央高達60公尺的塔樓,並沒有實質能使用的空間,唯一功能是「有個梯子,可以爬上去升旗」。 兒玉源太郎(1852年3月16日-1906年7月23日),正二位勲一等功一級子爵(追封伯爵),長州藩的支藩——德山藩出身(今山口縣周南市),臺灣日治時期第4任總督(1898-1906)。兒玉在總督任內,也在中央身兼數職(兼任日本內閣陸軍大臣、軍務大臣、文部大臣等職位),更領兵參與日俄戰爭,因此在臺灣的時間很短。實際在臺灣負責政務的人是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被稱為「兒玉、後藤時代」。 本卒業紀念冊由收藏家郭双富捐贈。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