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曾義發個人故事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本篇圖像為貼布畫故事,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藉由二手衣物剪碎以後,邀請長輩們透過拼貼的形式進行創作,將生命記憶猶深的畫面製作成藝術作品。畫中圖像為以砂輪機磨豐田玉的畫面,當時代擁有許多家庭工廠,只要買一個砂輪機便可以投入到玉石的加工業。故事則講述了曾易發過去從新竹搬遷至豐田地區的居住經驗與生活經驗。 現在住在豐山村的曾易發先生於1923年出生,童年時的老家在新竹關西,15歲時來花蓮鳳林一村發展,說的是四縣腔。 現在的曾易發先生回憶小時候在關西的生活,印象最深刻的是拜義民爺。義民爺的由來是源於清朝,那時是林爽文事件爆發,林爽文一路從彰化往北打,沒多久就來到了新竹。為了保衛鄉里,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組成義勇軍,父子、兄弟與鄉親們拿起鐮刀、斧頭這些農具充當武器,誓死要把亂民趕出家園。據史料粗略估計,這次戰役犧牲了200多位義勇軍,地方人士派遣好幾台牛車沿路收拾屍骨,原本要運回新埔安葬,回程經過新埔枋寮,牛居然不聽使喚,怎麼也不肯走,當地人便燒香擲筊,詢問神靈意見,又請地理師查看地理風水,最後決定將義民安葬在「熊牛睏地穴」吉地,也就是現在新埔褒忠亭後方的民塚。 據曾先生回憶,每年廟裡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相當熱鬧,曾先生小時候便常聽老人家說這些祖先為了捍衛家園對抗盜匪而犧牲的故事,相當感動,加上廟會活動又是難得一見的大活動。但是,豐田一帶並沒有這樣的廟會活動。 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為了讓日本移民子女就學,在多處設立日人移民子弟小學,台灣人的子弟則另有給台灣人讀的尋常小學。曾易發先生在來花蓮前在新竹關西有讀過日本小學,當時光是同屆畢業的人就高達1500人,是間相當大的學校。 花蓮,鳳林-海南島-鳳林:昭和13年(1938)~民國42年(1953) 國小畢業3年後,曾先生就來花蓮了,他來了之後,家人陸陸續續地也跟著搬來花蓮居住,一直到1961年,父母親及弟弟才搬回新竹老家去。 在曾先生來到花蓮的前一年,也就是1937年的12月,南京淪陷。日本在大陸的戰線過度擴張,兵力需求已經隨著戰局擴展到超過原本所能負荷的限度,各地都需要駐守、管理人員,軍力極度分散、不足,當時的日本國內青壯年大多從軍,已經徵兵到幾乎是最大限度了,軍源大感缺乏,因此花蓮地區從1938年開始起用台灣人當軍伕,然而所謂的軍伕,實際上是相當辛苦且危險的工作,有去無回的人也不少,台灣青年接到暱稱為「紅單」的召集狀往往便是生離別,莫不悲傷萬分。 18歲那年,曾易發先生接到了紅單。 18歲的青年曾益發被日本人調去海南島當軍伕當了一年多,然而與同時期被送去前線的人一比之下,曾先生算是相當幸運了,因為懂日文,因此曾先生沒有被派上前線,而是在後方做補給兵,負責協助糧食、彈藥等物資的供給,擔任日人軍隊所需的翻譯工作。退役後,先回到新竹的老家,因為擔心又會被抓去前線當兵,朋友又多在鳳林;因此,曾益發又偷偷跑回花蓮鳳林以逃離兵役。之後,曾先生便在鳳林結婚了,與曾賴玉連女士生了3個兒子、2個女兒,民國42年,曾先生才來到豐田謀發展。 花蓮,豐田:1953~ 曾易發先生一家來到豐田時,先是從事耕作的工作。1954年左右去鄉公所申請耕地,共申請到七、八甲地和一間菸間可耕種。曾先生說在日本殖民的50年間,在他看來便是台灣現代化的起步,無論道路、橋、房舍等等,大多是日本時期開始計畫或建設,至今還有不少地方可以看到日本當時的規劃。 1913年,日人將黃色種菸葉引進台灣試種。黃色種菸葉最早在花蓮吉野庄試種成功。光復後,台灣便大規模生產菸葉,當時豐田有16間菸間,曾易發先生擔任豐田地區的菸間組長,他所購買的菸間是原本日本時代舊有的菸間,共有四個窗戶,位於今天豐裡村民族街2、3號房子的中間。採菸的過程相當辛苦,每年10月開始播種,為了不要讓菸草有另外發枝的機會,一到農曆新年就要開始採收,每10天就要摘掉新發在側邊的枝芽。一甲地大約可以採收1300~1500斤的菸葉,一個菸間大約要二甲地才剛好。曾先生說,他們以前工作的時候,都是把摘下的菸葉串成一串,用縫布袋的針來串菸葉,串成一串後就掛到菸樓的架子上,掛滿後就封緊菸間,開始烤菸葉。烤菸葉的木柴有時是從附近砍來的,不過有時也得另買木柴來燒,大根一點的木柴可以燒1~1.5小時,烤煙間一旦啟動,就要烤個至少四、五天,這一段時間裡,二十四小時都要有人輪班守著,因為溫度很高,控制又細微,只要一個不小心就把菸葉烤壞了,有時還會發生看守疏忽,整個菸樓都燒起來的事件。由於菸樓要花很多精力看守,烘烤菸葉的過程非常辛苦,因此有烤菸間的家庭大多得彼此換工,這次你幫我,下次我幫你,再不就是得僱用人工,否則根本做不來。 曾易發先生說,菸葉的葉片很大,而且摸起來黏黏澀澀的,分泌出來的油經常沾染在衣物上,因此對採菸葉的工人來說,手套等遮蔽物是不可或缺的配備。採菸必須選擇天氣晴朗,露水消失的時候。女人負責將菸葉細心地一片片採下,紮成一束束,再用帆布將菸葉束綑成一大包,再由男人一包包扛上車。菸的好壞就全靠這些葉子來決定了,好的菸葉必須大而肥厚,不能有破損,所以也比起一般稻米、蔬果更難照顧。在過去,菸草分類曾經要分成個等級,後來就沒有這麼講究了,加上各種新式裝備,比如說電子控制的烤菸間等也節省了大多數的菸農許多時間,然而因為進口菸的影響和人工價格的逐年提昇,菸業還是式微了,據曾先生說,後來一年只種一期,直到民國47年(1958)溫妮颱風來襲把菸間給吹毀了,才決定不要繼續種菸。 花蓮的颱風把曾易發先生家的花生、穀子全浸濕了,甚至曾家的房子還被颱風吹倒三次,看著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家被風無情地吹倒,曾先生說,每次都覺得心酸得不得了,欲哭無淚啊。 當時公賣局其實還希望重蓋一間菸間繼續種下去,畢竟製菸業是曾經讓這小鎮繁華起來的產業,雖然因為時代變遷,菸業沒落、菸樓一一被棄置、改建、用作倉庫或停車場等,或者因為氣候、環境等各種原因消逝,公賣局本著保存文化的心願,希望能保留一些有形的歷史痕跡,但是曾先生已經不願意再種下去了,就把地拿來有稻米、豆子、芝麻、甘蔗和蔬菜。 曾先生曾經到過後來生產豐田玉的石棉礦坑,他還記得當時山上有纜車,要越過2座山才能到達礦坑,過程相當費時。當地有小學、有五分車,除了日本人之外,還有各種族群的台灣人在那裡工作。以前機器較為缺乏,很多人都是用槌子挖礦。 那時候,背一塊大石頭下山,說不定就能買一棟房子,因此所有人都瘋狂地陷入這「淘金熱」,有的石頭幾乎跟一個成人一樣高,走在危險的山路上,險象環生,雖然有暴利可賺,但這種要錢不要命的瘋狂,依然是瘋狂。 曾先生回憶產玉年代的豐山村,到處都是大批大批的車輛來來去去,想起來,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了。 現在曾先生的子女分別分布在宜蘭、基隆、桃園、台中和雲林,孫子們也都非常優秀,各自都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走過大半個世紀,見證了豐田的興衰流變,曾先生現在閒暇之餘喜歡看書,也可在一些客家的活動中,看見曾先生那作為歷史的見證人的身影。 現在,每逢農曆2月2日土地公生日,曾易發先生一家仍會回去新竹掛紙。當地的祭拜風俗跟花蓮一樣,親友拜完祖先之後,也都會一起聚餐聯絡感情,家族支脈龐大,向心力強,每次都有上百人參加掃墓,又熱鬧、又壯觀。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