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殖民主義與產業形塑:日治時期臺灣蓪草產業的發展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這篇是洪麗雯2007年就讀國立臺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撰寫的碩士論文,以下僅為部分介紹, 臺灣的蓪草產業自18世紀以來,即因外銷畫的帶動,使得其在國際市場上初試啼聲。18世紀中葉,隨著西方人士的陸續抵臺,臺灣蓪草的神秘面紗也逐漸被解開。不過,此時期的西方世界對臺灣蓪草的認識,除了植物學家在植物本身多所著墨之外,對於蓪草紙加工程序及其應用方式的知識,仍然是透過間接耳聞的方式獲得。 直到日治時期,蓪草產業因為配合殖民政府家內工業的推展和鼓勵外銷的政策,步入了高度商品化的階段。於是,台灣蓪草產業的加工場從過去傳統家庭工作場轉型至現代會社組織。臺灣新式蓪草會社也從1920年代金泉發一家獨大的狀況,進入本地資本結合在臺日資,甚至是1930年代出現日系資本對抗本地資本的戰國時代。消費市場方面,亦由清季以來被動式的需求,轉為計畫性的行銷推展,促使蓪草產業在日治時期達到了其產品生命期的顛峰階段。 本研究將從殖民主義與產業的角度,論述日治時期台灣蓪草產銷結構、會社形成及競合、貿易網絡變遷等議題,重建臺灣蓪草產業的發展及演變。全文共分五章,除緒論、結論外,第二章將首先針對蓪草之自然特性、產地分布、品種、相關用途、栽培、採收方式及採收族群、蓪草栽培收支等作一概略性說明。另外,基於蓪草為蕃地產物,其產量、產額與蕃界的情勢息息相關,所以論述時將配合政府的理蕃政策,以及不同機關的設置,分析蓪草產地及產額之變化。 第三章,主要討論日治時期,面對日本資本主義的滲透,臺灣傳統生產方式在既有的內在結構下,如何產生抗拒與調適?意即探討傳統蓪草紙製造業面臨臺灣總督府政策改革時,表現出怎麼樣的反應?日本政府及日資介入傳統蓪草紙製造業的過程與成效又是如何?其中特別以「臺灣金泉發蓪紙株式會社」為本土資本蓪草紙業代表,說明其如何從原本單純的本土資本,轉變為本土資本與在臺日資合作下的「臺灣蓪草拓殖株式會社」。以及日治後期,本地蓪草業者如何面對在臺日資及政府當局全力支持下東臺灣地區的蓪草會社,及新竹新興的「日本蓪草株式會社」等之挑戰。由此,分析殖民者的統治政策對殖民地現代化與文明化的影響,呈現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複雜的關係,進而檢視矢內原忠雄及涂照彥所強調政府政策對殖民地剝削和具決定性影響力的觀點。 第四章則回顧清領時期蓪草產業在區域分工下被動式行銷的出口面向。接著,再討論日本政府及業者如何積極藉由各種國內外博覽會、平面媒體等宣傳管道,主動拓展蓪草產業,形塑產業的形象,跳脫清領時期被動式的貿易狀況。另外,還將從歷年蓪草製品量價的推砌與互動,配合當時國際情勢、國內政局、社會治安等因素,觀看其出口市場版圖移轉之趨勢。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