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日治時期臺灣蓪草紙會社的出現及發展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這篇是刊載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文獻季刊》58卷4期 265~312頁,由洪麗雯撰寫的文章,以下僅為部分介紹。 本文闡述蓪草產業的歷史意義及文化意涵,從蓪草紙業在台灣的萌芽開始,以至蓪草產業如何從家庭工作場到「會社」的過程,並以「臺灣金泉發蓪草株式會社」、「臺灣蓪草拓殖株式會社」、 「臺東物產株式會社」、「日本蓪草株式會社」等會社為例,說明其成立與組織,並提出日本政府鼓勵機械化生產及調整組織結構的策略,將傳統臺灣蓪草紙的生產方式納入資本主義的支配。另一方面,積極向同業進 行水平整合,希望藉由此一團結的力量,在殖民政府的支援下,達到和臺商抗衡的效果。甚至配合經濟統制的實行,獎勵企業化蓪草栽培、品 種改良、推行機械化製作、商品規格統一、設立檢查制度等。在面對日本資本主義的滲透,以金泉發為首的臺灣土著生產方式, 在其既有的內在結構下,首先遭遇挾帶舊鄉紳勢力的臺灣蓪草拓殖株式會社之挑戰;其後又面臨結合政治力和在臺日資的花蓮港蓪草合資會社、臺東物產株式會社以及日本蓪草株式會社介入蓪草產業,而展開一 連串的合作與競爭。金泉發乃吸取現代經營理念和手法,善用股票集 資,並且藉由發行保證書、參與各項博覽會等營造品牌形象,在其良好 政商關係的基礎下,使蓪草產品的能見度提高。因此,在這個抗拒和調 適的重組過程中,殖民主義可說並沒有完全從內部根本改變臺灣傳統蓪草紙的生產方式。以金泉發為首的業者,仍然堅持著手工製作所帶來優良的品質,以及對職工的社會責任。凡此種種也顯示了臺灣本地業者在結合既有的內在結構和面對資本主義、殖民政策下調適上的成功。至於日系資本下的東臺灣蓪草產業和日本蓪草株式會社,可說幾乎 為日人所掌控。其中,東部地區的蓪草產業發展和整體東部會社及國家機器結合的狀況大致符合,而且東臺灣的蓪草會社對地方官廳的依賴也 有相當高的程度。至於以機械化著稱的日本蓪草株式會社,同樣亦是配合國家政策,跳脫臺灣過去以家庭手工業為主的傳統,朝現代化工業邁進。簡言之,這兩種類型,都揭露了日人運用大規模的資本優勢和政治力量,企圖透過垂直整合的方式讓原料的供應無虞,以強化生產線的穩 定性。所以原本以同業整合號召臺灣本地業者的行徑,只能說是利用臺 灣人之經驗,達成獨佔蓪草產業利益之實。因此,當日本蓪草株式會社 正式成立之後,其董監事組成,除了以地方舊紳勢力為代表的新竹鄭家 之外,主要還是以日資為主。臺灣蓪草金泉發株式會社,成了唯一象徵臺灣本地資本和新興商人的代表。至於其他小型的家庭式工場,就僅能在夾縫中生存,甚或成為大型會社的附庸。 左圖是陳建華老師在新竹縣五峰鄉花園村拍攝的蓪草,右圖削通草紙是剪貼自張秀美老師提供的影片。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