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新式臺灣茶飲的社會學分析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本論文作者林鼎盛,指導教授張宏輝博士,出自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發表於2007(民國96)年7月。內容敘述臺灣茶飲發展的過程中,是以 1970 年代做為發展史的分水嶺。 在1970 年代以前,臺灣茶是為外銷而種植的經濟作物,且價錢相當昂貴,僅少數中國來臺的官員、富人,或茶農才得飲用。直至 1970 年代以後,茶葉才逐漸普及於臺灣人日常生活中。直至1980年代末期,便出現各種多元的茶飲形式,如罐裝茶飲料、茶館、或泡沫紅茶館等。從少量到大量飲用茶的過程中,茶的意義轉變為「茶就是茶葉的茶」為核心的茶飲,此為新式臺灣茶飲,其意義不斷被強化,茶葉逐漸在消費者消費過程中消失。研究者表示,新式臺灣茶飲販售的是「茶水」,它與所謂強調規範與道德的「中華茶藝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臺灣茶飲根植於本土的生命力,這樣的特性除了能在舊式臺灣茶飲觀察到,在新式臺灣茶飲展現的茶飲文化特性更清楚可見。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