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大同泰雅生活館泰雅穀倉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宜蘭縣大同鄉僅存的兩座百年歷史穀倉,一座移置在四季國小操場,另一座2002年(民國91年)間由四季部落李月美女士捐贈大同鄉公所移至鄉立圖書館戶外草坪。該座穀倉長年風吹雨淋,兩度換修屋頂及穀倉基底穩固工程,2015年9月杜鵑颱風侵襲,導致基座受損主體傾斜,2015年(民國104年)11月28日鄉公所召開耆老與部落長者們商議,決定遷移至泰雅生活館周邊,作為生活館展示解說項目。2016年(民國105年)6月17日舉行「大同鄉百年穀倉遷建」祈福活動,以傳統古禮進行,後續由公所編列經費汰換部分木材,拆遷修繕過程盡量使用傳統工法,保留原有建材,著重拆組工序、技法及替換材料取得,使穀倉貼近原貌,在部落工匠耆老努力下,在2017年(民國106年) 8月18日完成遷建啟用儀式。 穀倉(泰雅語”khu”)源於傳統泰雅族以小米為主食,每年收成後需儲存大量食糧,以備一年之需,為部落內家族普遍的附屬建築,9月新穀入倉是泰雅族歲時祭儀的重要項目。穀倉內儲存家族食物,如小米、玉米、綠豆、醃肉、小米酒等。早期建造穀倉多就地取材,竹料為桂竹、檜木、籐條、茅草、石板等。桂竹做穀倉屋頂,劈成兩半以U型方式,緊扣舖於屋頂,再以檜木皮、茅草鋪設,竹子較易腐壞,每隔兩三年須更換;籐條用在捆綁及固定接合處;石板置於屋頂,避免遭強風摧毀;檜木用來做腳柱、防鼠板及四周木牆。穀倉大小約3~4公尺乘4~6公尺,底部距離地面約有1~1.5公尺高度用於防潮。大小有四腳或六腳,木腳柱與建築間,在各木腳柱上設置有倒 U 型,直徑約60~80公分圓形或橢圓形的防鼠板,阻隔老鼠攀爬入倉。 搭蓋穀倉是泰雅族家族大事,搭蓋前二、三個月須先養雞及釀造小米酒,搭蓋至少四人以上合作,男女皆可參與。工作開始,先鑿四~六個插腳柱的洞,深約一公尺,再蓋其他,完工後,主人拿出先前準備的酒肉宴請大家,也當作穀倉落成慶祝儀式。穀倉位置多設於家屋前,倉門與家門相對。每年耕作期前,族人慣於在穀倉附近播種,觀察其生長情形,試探今年收成如何,為泰雅族特別的習俗。生活館旁的泰雅穀倉是泰雅族部落具代表性的生活建築,具有保存歷史空間及傳承文化的重要意義。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