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魚蝦盤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1950-1960年代,台灣開始出現許多具有在地色彩的碗盤,裝飾圖樣多來自生活周遭的靈感,包含花彩、魚、蝦、椰子樹等,其中以魚、蝦作為圖示的碗盤統稱為魚蝦盤。碗盤上的魚,取「有餘」之意,多為錦鯉,象徵富貴吉祥,蝦則為龍蝦,表現當時人們對豐衣足食的嚮往。 魚蝦盤以陶土製作,先將盤子浸上白釉進行第一次的燒製,再用圖章沾取釉料,將紋路蓋印至盤面,包含盤面四周的紋樣及魚蝦輪廓,並以人工手繪加彩,加彩部分多為魚蝦身軀及鬍鬚,最後於盤面周圍描金點綴,再入窯進行第二次燒製才算完成。由於魚蝦盤為當時較為普遍使用的碗盤,許多工廠皆有大量製作,魚蝦圖案多以單隻、朱紅色呈現,旁邊以綠色水草、藍色水紋裝點,盤子尺寸以33-36公分*22-26公分的腰子型盤最為常見,另亦有碗公、圓盤等形式。1960年代以後,因瓷器逐漸在台灣盛行,加上經濟起飛,民眾開始追求品質較為高檔的瓷器,以陶土製作的碗盤逐漸沒落凋零,魚蝦盤也在這樣的浪潮下被淘汰,並不再生產製作。 早期每戶人家幾乎都有魚蝦盤,屬於家中較為高級的盤子,主要在祭祀、宴客時使用,尺寸大小恰好可盛放全雞、全鴨。早期辦桌文化盛行,有時舉辦流水席遇到宴客碗盤不夠,鄰居之間便會互相借用可端上桌的魚蝦盤,成為當時辦桌文化中特別的經驗與記憶。台灣碗盤博物館以放大100倍的尺寸製作魚蝦盤,並將其作為入口意象,再次喚起大家的共同回憶。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