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稻田裡的割稻仔飯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稻田裡的割稻仔飯。照片拍攝的時間約為1970年代(民國六十年代),提供者為邱美華女士,照片中左側第一位低頭吃飯的男子是邱美華的丈夫(最近者),這張照片是丈夫在友人家中農田裡幫忙稻田收割時,割稻的眾人在休息時間於田埂間吃飯的場景,地點在豐田地區的山下。早期農村種植農作,尚未有機械化的農耕機具,農事活動往往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也就相當需要村里鄰居左右的人力來互相支援(台語稱為「相伴工」,用換工的方式互相協助農忙),稻田的主人家也會準備「割稻仔飯」來報答換工的協助,通常會將煮好的飯菜與茶水用車或扁擔送至田間,供大家用餐,相伴工與割稻仔飯可以說是早期農村社會互助的展現。 民國59年以後,台灣開始進入農業機械化時代,主要是政府推動幾項政策:「加速推行農業機械化方案」四年計畫(民國59年至62年)﹑「加速推廣稻穀烘乾機」四年計畫(民國64年至67年)﹑「設置農業機械化基金促進農業全面機械化」四年(民國68至71年度)計畫,並列入國家十二項重要建設。這四項政策逐漸推進整個農村的機械化時代。但由於豐田地區位處較偏僻,農業機械化較全島來得更為緩慢。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