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蕭史弄玉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坐落於金唐殿正殿後方,為何金龍徒弟王石發 (1905-1987)、王保原父子倆共同完成之大型洗石子裝飾作品。造形優雅,作工精細。 此洗石子堆塑為1956年,何金龍的徒弟王石發、王保原父子修繕金唐殿時所創。取自神怪小說《仙傳拾遺》,秦穆公之女弄玉愛上善於吹簫的蕭史,兩人結婚後幾乎日日一同吹簫,簫聲如同鳳凰叫聲一般美妙,甚至吸引鳳凰停留屋頂欣賞。在厭倦世俗之後,兩人乘龍鳳升天,左為弄玉、右為蕭史。自此典故,蕭史弄玉象徵夫妻感情和睦、幸福美滿。 台灣剪黏人間國寶王保原藝師,曾在二次戰後前往台東過生活,在天后宮向父親王石發習藝彩繪,直至民國45年(1956)於台南佳里金唐殿轉作剪黏,期間長達十年專職彩繪司阜。經過多年,王保原藝師在廟宇建築上的彩繪早已遭他人重繪或是消逝,惟一例外是台南佳里興震興宮戲台「昭弘臺」,民國57年(1968)左右以礦物色粉繪製的「蕭史弄玉」仍保存完整。 王保原,人稱「保原師」。昭和四年(1929)生,投入剪黏藝術超過一甲子。 「剪黏」又名「剪花」,顧名思義是裝飾各種「剪」裁成形的瓷片,「黏」於灰泥的表面,係中國南方所特有的一種嵌鑲藝術,通常見於廟宇屋頂及壁堵,係先剪裁瓷片或碗片適用部分,黏貼到塑造的形態上,匠師再做細部彩繪修飾。剪黏藝術表現出廟宇五彩繽紛、光彩奪目之輝煌氣度,是廟宇建築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