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新北中和福和宮全景圖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福和宮全景圖,可見其大木結構之華麗,本照片為班馬傳媒於2019年製作與匠同行:臺灣傳統建築匠師專訪系列時拍攝。 乾隆三十一年,主祀神農大帝的中和福和宮在今中山路、廟美街口建立,起初稱為「五穀廟」。農曆四月廿六日神農大帝聖誕是地方一大盛事,福和宮同霹靂宮、廣濟宮都是中和的老廟,本廟跟廣濟宮合稱「中和大廟」。 本廟於1925年遷建,廟牆碑文紀錄是由黃文慶與童玉堂兩位鄉民折價捐出現今廟地,但因年代久遠而未留下契約。改建工程由漳派陳應彬及其子陳己元擔任,木雕有黃龜理作品。工程完成後適逢皇民化運動,遂更名「福和禪寺」。 臺灣光復後,信徒再度集資重建,由於重建工程浩大,由中和仕紳俞英、林梅清、江讚慶、何清風、游道、范啟賜等人,以及板橋劉嘉輝、劉蘭亭父子合作進行,改建後易名福和宮。廟庭廣大,雕簷畫棟,莊嚴秀麗,除本宮正殿主祀神農大帝,另奉有釋迦牟佛祖、觀音菩薩、關聖帝君、天上聖母、王靝君、張祖師、註生娘娘、福德正神、五路財神等諸神祇。 負責1925年遷建的陳應彬是出身台灣的大木匠師,清同治三年生於現在新北中和區、他的父親陳井泉和家族中不少長輩都是木匠。明治四十一年,四十四歲的陳應彬主持北港朝天宮的重建,之後他陸陸續續修築了大稻埕慈聖宮、朴子配天宮、貢寮澳底仁和宮、豐原慈濟宮、臺中旱溪樂成宮、臺北保安宮、木柵指南宮…等寺廟。其中尤以媽祖廟最多,所以也被奉為專修媽祖廟的匠師。由於日本統治台灣以後,許多原本來自大陸的唐山大木匠師都回去福建或廣東的故鄉,陳應彬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建築特色和風格,加上其長子己堂、次子己元,和幾位有名的徒弟像是廖石成、黃龜理共同構成一派匠師的系統,一般都稱作「彬司派」。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