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大甲鎮志-人物篇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大甲鎮志為大甲區公所委託廖瑞銘擔任總編纂,期望將大甲鎮數百年來的發展,做有系統地整理與詮釋。 歷經2年多的撰稿與修正,全書超過90萬字,網羅了大學教授、中小學老師、文史工作者共同參與編撰,其中有半數撰稿人是由大甲人所參與,讓地方人寫地方事。內容涵蓋了地理、生態、開墾、政事、經濟、建設、教育、文化、宗教禮俗、社會、人物、名勝古蹟與觀光休閒等12篇,將大甲的歷史文化與風土民情做有完整的介紹,為介紹大甲地區最詳盡的一部知識寶典,也是各界研究大甲歷史最佳的參考依據。 人物篇的分類編纂,首先概分為拓墾、仕宦政事、鄉賢名流和忠烈節孝等四 類,再依照生年先後排序;若屬同一家族者則編列家族譜系;惟其中雖屬同一家族卻不屬同一分類者,則予以另列。如郭燕益與其子郭元鐘、郭秋漢、郭細寅皆曾擔任地方政務,故歸屬政事類,並編列於同一譜系;但其次男郭火旺則因三代懸壺而列屬鄉賢名流類,故此即屬家族分列之特例。 大甲地區開發極早,據淡水廳志記載:明永曆19年(1665)鄭經屯田大甲溪、開拓大甲之地,並已在大甲社設置通事。 清康熙年間,閩粵移民陸續拓墾荒地;18世紀時,臺灣北路著名的通事與墾首林秀俊(墾號林成祖),開鑿大甲圳,接引溪水,著力將荒地變良田。加上「營盤口郭厝大瓦厝內」的郭家、日南地區的開發先驅葉清江,以及邱從德、許天催等人的建設努力,為大甲地區的發展,奠下堅實的基礎。 經濟繁榮與人文薈萃的環境,加上重視文化教育與開闊的視野,大甲人對地方公益與經濟事務具有高度熱忱。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