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1998年11月12日杜潘芳格與家人合照(杜潘芳格家屬提供)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此為1998年11月12日,杜潘芳格與家人的合照。  杜潘芳格的家族為新竹縣新埔客家望族,下有六位弟妹,早年因父親赴東京攻讀法律,因而直到六、七歲才返臺,且因家境殷實,能夠到相當良好的教育。杜潘芳格的雙親對其影響甚大。父親潘錦淮,為名門望族的長子,在留日期間,曾經接觸許多新思想。日治時期,任職鎮上庄長的潘父,熱愛中國思想,時常閱讀《三民主義》,以及五四運動等的相關資料,因而面對日本的統治,產生反抗意識,卻因為政治環境,以及需要與日本人周旋的工作背景,無法發洩心中的苦悶,所以杜潘芳格自幼便能體察那樣人格被輕蔑及分裂的艱困。而母親詹(鄭)完妹,原為新竹關西地區的童養媳,被新埔地方篤信基督的詹氏醫生夫婦收養,天資聰穎,日治時期畢業於臺北第三高女,性格強烈且極富正義感,在當時謹慎持家且時常濟助貧弱。同時潘母是位虔誠的基督徒,對於杜潘芳格的自我省察的教育,以及信仰堅定虔敬有著極深遠的影響。 潘芳格(婚後冠夫姓杜)出身客家望族,甫出世(1927年)便隨赴日求學的父親移居日本,直到1934年才回臺定居。因家族背景之故,雖能進入小學校與新竹高等女學校接受教育,但被殖民者的身分,讓潘芳格一直遭受日本籍同學罷凌。為宣洩與抒發受到蔑視、欺侮以及抑鬱的痛苦與經驗,開始以日文寫詩,同時也寫小說、散文。1965年,加入強調本土意識、標誌臺灣精神的《笠》詩社,開始發表中文作品。八零年代後,則積極以客語寫作,並將日常語言提升到文學藝術層面,豐富並拓展客語文學園地。身為「跨越語言的一代」的詩人,其詩文字淺白,意象鮮明,除投射出內在的心靈活動、散發對原鄉的熱情與關懷外,更有著強烈的女性意識、面對語言轉換與國籍認同的困境等特質。 參考資料 1.《「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文學創作調查研究及策展計畫」勞務採購案 修正 計畫成果報告書》,(瀏覽日期:2022/04/28) 2.〈杜潘芳格〉,臺灣大百科全書,98年10月29日, 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644(瀏覽日期:2022/04/28) 3.〈杜潘芳格〉,文訊雜誌社/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名家檔案,https://www.wenhsun.com.tw/authorsite/detail/15(瀏覽日期:2022/04/28) 4.〈杜潘芳格〉,客家雲,105年10月19日,https://cloud.hakka.gov.tw/details?p=1831(瀏覽日期:2022/04/28)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