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頭城文風》社區報第三、四期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本期社區報嘗試以新來乍到者的心境來趟頭城街弄小旅行,重新發掘頭城老街的獨特之處。往南經過南門福德祠,在更南邊的和平街兩側,有不少戰後興建的街屋民宅都有迷人之處。如和平街42號的十三溝面磚,分割比例優美的窗戶,以及直接以墨筆題寫在木板的門聯,文風立現。頭城國小退休的簡佛養老師住家,前後棟間留有中庭,在空間設計上所有樓梯與走廊都被安排朝向中庭,形成有趣的空間感;簡佛養老師更是推動頭城國小校長宿舍保存的主要推手,才有今日的李榮春文學館。新興路6號是天主教遣使會所設立的學生活動中心,與頭城天主堂背靠背相鄰,曾經提供不少偏遠地區學生在市區就學的住宿之所,紅磚牆、方形水泥花磚窗戶與圓門,帶點中國風味,但整體的不對稱但均衡的設計,可以清楚看見台灣戰後現代建築早期的表現方式。   頭城康家以書法聞名,頭城處處可見康家人所題寫的楹聯或匾額。康灩泉,人稱「蘭陽第一筆」,精研書法,1941年以墨條所書之「唐詩作品八體」獲日本書畫大展特選金賞。康介珪,康灩泉長子,能書善繪,亦熟木刻匾額,人稱「蘭陽第一匾」。康懷,康介珪五子,幼時長輩雖不許孫輩習字,但仍有一定基礎,退伍後接手家中木刻製匾工作。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