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臺灣眉原山野生茶樹形態之觀察(Ⅰ)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早於清康熙36年(1697)間,蕃境補遺中曾記載臺灣中部水沙連(包括貓螺內山)即後來埔里社之五城堡,經集集堡、沙連堡以至濁水溪流域之深山蕃地一帶均有文多高之茶樹存在,此為本省有野生茶樹記載之濫觴。其後諸羅(嘉義)縣誌等亦有說明,至雍正元年(1723)據臺灣使槎錄所引赤嵌筆談之物語云:「水連茶在深山谷中⋯⋯每年通事與各蕃議定日期入山焙製」,可見此時已有採製野生茶葉。 日本佔據期中,有關臺灣野生茶樹之定名及調查報告亦曾斷續提出。近年來橋本質氏先(1966)後(1969)來臺調查結果於報告中指出,臺灣野生茶樹可大別為分饰於山丘地帶(Hill district) 及高山地帶 (Mountain district)兩類,前者可能有二品系,後者只一品系,此等品系均可就形態上之差異加以區分云云。惟早於1937年臺灣總督府殖産局出版之「臺灣に於ける茶樹栽培法」一書中已將本省中南部野生茶樹分為山茶及赤芽山茶二種,并述其形態之差別。此等茶樹之發現,在學術上及栽培育種上均有其價値;惟就其起源及分佈狀况等若能作全盤性之調查觀測,則對此等茶樹之分類等更易斷定。本調查之初旨亦即在此。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